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我国立法应允许自然人破产的必要性及其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所适用的偿债程序及该程序终结后债务人身份、地位受限制的法律状态。然而,哪些债务人可以成为法律上的破产主体,各国立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的破产法采一般人破产主义,即破产法适用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所有债务人,而不论这些债务人是商人还是非商人,如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有些国家的破产法采商人破产主义,即破产法只适用于商人(包括商自然人和商法人),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试行)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民事诉讼法》“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  相似文献   

2.
自然人破产能力与我国破产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破产,是商品经济社会经常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所适用的偿债程序及该程序终结后债务人身份,地位受限制的法律状态。①然而,哪些债务人可以成为法律上的破产主体,各国立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的破产法采商入破产主义,即破产法只适用于商事主体,如法国等。有些国家的破产法采一般人破产主义,即破产法适用于不能清偿债务的所有商事主体,不因其为商事主体或非商事主体而有区别,如英国、德国等。我国现行破产法只适用于企业法人,不承认自然人有破产能力。然而在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的破产还债程序,是指由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的适用于非国有企业法人破产案件的审理程序;破产程序则专指由破产法规定的审理国有企业法人破产案件所适用的程序.这两种程序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适用对象上的差异,也有一些不同的规定.下面着重谈谈这两种程序的不同规定及其参照问题.  相似文献   

4.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表决通过了企业破产法。在新法施行前我国现行的主要破产法律法规包括1986年制定的仅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将于2007年6月1日新法施行时废止);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主要适用于非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法人破产问题;最高人民法  相似文献   

5.
新《企业破产法》在破产原因的规定上,打破了旧破产立法对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适用不同破产原因的格局,对于所有的企业法人适用统一的破产原因,即“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这一选择性标准。然而,新《企业破产法》关于企业破产原因的这种选择性规定,在法律理论、立法技术和司法实务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应重构破产原因。  相似文献   

6.
破产案件的申请是指申请人依据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债务人破产;破产案件的受理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提出的破产申请对债务人的情况进行审查,经审查申请人的申请符合开始破产程序条件的决定予以开始破产程序,审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申请人的申请行为和法院的决定受理行为相结合引起破产程序的开始。我国的破产法律制度,根据债务人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分别设立了两种破产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适用于国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于非国有企业。这两种破产程序…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的制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1979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探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中国的运用,1986年12月颁布了企业破产法(试行);后在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补充增加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一章。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我国破产立法的形式多样化、立法条文简单化,结果使得我国的破产立法在程序制度和实体制度上以及在适用上,存在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远不能够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正式提出重新制定破产法。以下仅就我国重新制定破产法的主要问题谈点我们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1988年11月1日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和1991年4月9日修订后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增设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是我国企业法人破产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两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据此审理了大量破产案件,对规范企业法人破产,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现行的破产法已不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完善破产立法,规范企业法人破产势在必行。一、宪善破产立法的目的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6年8月通过《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对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作了统一规定,从而结束了旧破产立法中关于企业法人破产原因的混乱局面。但是,笔者认为,《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法人的破产原因的规定存在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的颁布和民事诉讼法对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专章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使法院审理破产案件有了法律依据,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审理破产案件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的破产法不论是在立法上或是在适用上都存在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正式提出重新制定破产法。本文旨在对审理破产案件遇到的立法上及其适用上存在的问题略作探讨并提出建议,供审判与立法参考。(一)破产法的适用范围问题。现行的破产…  相似文献   

11.
破产法立法若干重大问题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新破产法的起草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在破产法起草中存在一些关键的、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九方面:为什么要制定破产法、破产法的立法结构、适用范围、破产原因、破产管理人制度、企业重整制度、破产财产清偿顺序、金融机构等特殊主体破产以及跨境破产等。就这些内容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破产法律制度以及中国目前的新破产法草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对中国新破产法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跨国破产国际合作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资金的跨国流动 ,跨国破产案件随之产生并日益增多。破产地域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已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环境 ,在跨国破产领域日渐显现出进行国际合作的趋势 ,它不只停留于一种观念的转变 ,已经体现于国际组织或国家法律文件的具体制度之中。我国破产法长期以来忽视了跨国破产问题 ,导致相关法律实践处于无所适从或相互矛盾的窘境 ,因此 ,深入研究当前跨国破产立法的趋势与最新动态 ,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关于跨国破产问题的具体制度设计 ,应成为我国新破产法起草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略论新破产法起草的几个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破产法是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一步完善新破产法草案时 ,应当着重考虑破产法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强金融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2006年破产法因在程序设计中采取了“一个大门,三个小门”的设计思路,因而,破产法必然含有破产清算程序、和解程序与重整程序共同适用的部分,也含有各自的特别规定。“三种程序”的共用部分,包括:申请程序;公告与通知程序;管理人及其职责;破产债权;破产债权的申报;债务人的财产;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取回权、抵销权、撤销权;法律责任等。而特别部分包括各种程序的启动主体、启动后的效力、程序之间的转换等。除此以外,因破产法是对债务人财产的一次性概括处理,因此,各种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冲突在破产法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债权人与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债权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担保债权人与无担保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与未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利益冲突、共益债权人与一般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职工利益与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冲突等,破产法对于这些利益冲突进行了平衡性制度安排。但在对这些冲突进行了平衡性制度安排的背后,却存在着有争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刘艳军 《河北法学》2006,24(8):140-142
日本破产法2005年经较大修改颁行,涉及包括破产程序、个人破产和破产实体法在内的诸多内容,通过介绍日本破产法改革的各项内容,借鉴和修正我国破产制度.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rious governance models for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We offer a new typology of major bankruptcy models and provid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bankruptcy law puzzle and the variables depicting the governance of healthy firms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two topics: (1) the factors that the lawyer should consider before changing its national bankruptcy law, and (2)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ch bankruptcy model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bankruptcy law. Our final aim is to test whether the various bankruptcy models detailed in the paper perform in separate economic and legal environments.
Agnès FimayerEmail:
  相似文献   

17.
The reaction of stock prices to bankruptcy filing has been frequently analysed in the financial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we adopt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at of traditional study, and endeavou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eaction of markets is conditioned by the orientation of bankruptcy law. Our results lead us to conclude that it is actually the type of bankruptcy law that conditions the valuation of firm's stocks.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the drop in share value is greater in creditor-oriented systems, while the negative returns are lower in debtor-oriented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many works support creditor friendly bankruptcy laws, an evolution towards debtor friendly systems is at work.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ground to meet this paradox. It reconsiders the economic role of bankruptcy law by stressing on the courts’ 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It reveals that the transmission of a lenient signal by judge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duce the hazard that bad risks seek to avoid going on trial. Thus, it shows that debtor friendly bankruptcy laws are not systematically opposed to creditors’ interests. They reduce the risk of the economy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lob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role of re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editors receive a better payoff in a reorganization than in a going concern sale in liquidation bankruptcy. The study finds support for one explanation, namely that the direct costs of a reorganization are lower than the costs of liquidation bankruptcy. However, direct costs can explain only a part of the reorganization surplus, since the reorganization surplu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difference in direct costs.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再生程序的制度分析和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破产法实现了对破产程序制度的重大改革,将现行的企业清算主导型破产程序转变为企业再生主导型破产程序,规定了重整程序、和解程序和清算程序。其中有关重整程序与和解程序的规定,即为企业再生程序之规定。企业再生程序的制度设计在我国企业破产法上不仅涉及破产程序理念的提升,而且涉及制度基础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