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以往系列杀人案件侦破工作中,公安机关往往轻视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研究与掌握,从而失去了从心理角度突破案件的良机。所以,应从心理分析角度对系列杀人犯的行为、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以探求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的失误及破案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列杀人案件是我国命案侦查中的难点。我国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存在串并案意识不强、对系列杀人案件的研究不到位、应用侦查措施不当、现场勘查不够细致、现场物证保管不善、物证比对不及时和侦查基础工作薄弱等不足。系列杀人案件破案因子显示,系列杀人案件侦查中确实存在运气的因素.但警方主动积极的侦查仍然是破获系列杀人案的重要推进因素。  相似文献   

3.
系列杀人案件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对系列杀人案件国内外学者有几种看法。系列杀人案件是一类特殊的杀人案件。该类案件不同于集体杀人案件和狂热杀人案件。了解系列杀人案件的概念和特点有助手侦查人员调查此类案件。  相似文献   

4.
从各地办案的实际情况来看,系列淫欲杀人案件属于典型的侦查难度大、破案周期长的案件,理论研究也滞后于实际斗争的需要。本文在剖析了近几年来全国有影响的十几起系列淫欲杀人案件的基础上,对当前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心理的畸型性、行为的怪诞与残忍性及查证的困难性等特点和侦破要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系列杀人案件是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并导致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的恶性案件。此类案件的及时侦破,能稳定人民群众情绪,加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在系列杀人案件中,犯罪行为人的一些心理活动会以现场物质痕迹为载体,通过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因此,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就可以刻画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其侦查过程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可以在个案分析、串并案件、总体分析三方面进行运用,每个方面的运用中都有其各自分析的内容,依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侦查人员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推断犯罪行为人,使系列杀人案件及时侦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公安机关对于系列杀人等重大刑事案件一般都采取"不破不报"的态度,但此举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促使了案件后果的升级.因此,我国应当构建系列杀人案件信息披露机制,其理论基石至少存在以下三个公共信息的公开成为实现民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其政治基础;避免系列杀人案件向公共安全事件的恶性转化是其心理学基础;公众知情权的有效保护是其法理基础.在构建系列杀人案件披露机制时,必须研究信息的性质、信息公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披露的运作步骤、信息披露反馈意见的应对与总结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侦破系列杀人案件是侦破命案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推进系列杀人案件的侦查,必须从侦查思路、侦查管理、侦查分析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系列杀人案件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问题突出,危害后果严重,把握这类案件的犯罪规律,研究侦查对策,将对有效预防、遏止和打击系列杀人案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5年前三季度朝阳区命案发破案情况及打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至9月朝阳区发生命案104起,破案率为74%。这类犯罪呈现出激情杀人案件下降、发案周期短、恶性系列杀人案件增多,流动人口及前科劣迹人员杀人所占比例大等特点。朝阳分局高度重视命案侦破工作,加强命案侦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多警联动,多策并举,完善命案侦查防范工作机制,落实行动保障措施,命案侦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系列杀人犯罪案件数量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女性为侵害目标的系列杀人案件占大多数.本文对30起案例中的犯罪人从9个维度、被害人从3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1)系列杀人犯罪有一定规律性;(2)被害人中有一部分属于有责任被害人;(3)系列杀人犯罪人不全是变态者.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预防系列杀人案件发生、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启示,以期为预防、减少此类恶性案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公安部刑侦局进行的第三次"剖析命案讲教训"活动,通过对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上报的近几年四十九份诉讼失败命案卷宗的剖析得出几点教训:一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二是定性不准确;三是犯罪嫌疑人死亡或者有精神障碍;四是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目的是切实提高命案侦办质量.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犯罪的基本情况是侵财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极为猖獗,黑恶势力犯罪在局部地区比较突出,杀人、伤害犯罪案件仍然偏多。但就对农村治安局势的危害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黑恶势力犯罪、侵财型犯罪以及系列性的杀人、伤害犯罪和各种苗头性犯罪。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以稳定农村社会治安局势为基本价值目标,做好对相应犯罪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联邦调查局“统一犯罪报告”中的命案统计数据为依据,介绍并分析了美国命案的发案及破案的最新状况和趋势,并对命案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同我国的“命案必破”相比,美国近些年来的命案发案率和命案侦破率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杀人类犯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危害。以往对杀人类犯罪的研究多在刑法学范围内进行定性分析和在侦查学范围内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通过对82名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分析他们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口类型、籍贯、婚姻状况、前科、性格、犯罪意识和犯罪归因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特征,期望这些研究结果能有助于研究者认识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对侦查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公安部提出"证据战"的要求之一,是用最严格的规范办理命案。命案侦查取证是分析命案案情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只有做好命案的侦查取证工作,才能为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才能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的目标。转变"以侦查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的执法理念,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命案侦查取证工作,是实现"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我国人权保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公安部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命案必破"。命案防范与命案侦破紧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相似文献   

17.
犯罪经济学视野中的命案侦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案的边际社会成本明显高于其他案件,其数量应控制在比其他案件更低的水平。降低命案发案率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大惩罚力度,二是加大作案者被逮捕与定罪的概率。但命案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犯罪经济学分析表明,在一定的约束边界内“,命案必破”是必然和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命案基数较大,命案被害人较为集中,形成易被害群体。命案发案的时间和地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被害预防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情况出发,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和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采取一定的措施、手段、方法,从而达到减少命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提高命案侦破能力,实现“命案必破”的目标,是摆在公安机关当前的一个重大任务。目前,在故意杀人等严重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和方法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公安机关应根据新变化,把握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侦破命案能力,努力实现“命案必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