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4年初出现“民工荒”开始,福州“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而且与以往的“民工荒”相比,福州企业的“民工荒”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关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探讨应对措施对于破解企业缺工难题,促进福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建社  朱明  谢蓬勃 《求实》2006,(8):57-59
在曾经“民工潮”汹涌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一种令人瞩目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问题,即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焦点。是真的“民工荒”?还是“民工荒”现象掩盖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的根源在哪里?看来,我们如何认识和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民工荒”呼唤用工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这个去年年初才映入眼帘的新词,在经过一年多的广为传播之后,终于从最初的新奇到现在为大家渐渐接受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民工荒”也发生了变化,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以至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入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民工荒”,技术类和普通劳动力都处于欠缺状态。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劳动力总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民工荒。“民工荒”之所以成为“民工荒”,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合力而成。经济发展越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多。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构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国家…  相似文献   

4.
老海 《党建文汇》2005,(1):24-24
从珠三角发端,进而波及全国的“民工荒”问题。再次显露了现行《劳动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用工需大于求的一种表现,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全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内地一些省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现象。9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四川也现民工荒建筑工月薪5000》节目,对四川的“民工荒”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6.
柴公 《廉政瞭望》2004,(12):25-25
“富豪榜”与“民工荒”都是今年经济中的热点。不过,一个刚出“笼”,热得发“烫”;一个延续至今,争议颇大却仍没有结论。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企业工人大量短缺的“民工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民工荒”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工资水平低,务工条件差,基本权利受到侵害;国家扶持“三农”,农业收益有所提高。进而,文章由“民工荒”现象、原因分析而展开关于“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宇 《学习论坛》2006,22(4):35-37
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少,而是其就业技能素质低,根源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缓解“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非典”后的每年早春时节.“民工荒”几乎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不论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劳动力输入地,还是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农民工队伍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行为与他们“有工就打”的前辈有着不同的目的与动机。当今“民工荒”实质上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民工荒”,它正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现实的务工环境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