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申诉人滔滔不绝地陈述他们满腹的苦水和冤枉,在他们看来,原本是很有理的官司为什么会输呢?并且输得一塌糊涂。乍听起来,他们讲的都是实情,似乎也很有道理,然而通过审查他们提供的申诉材料和调阅人民法院原审卷宗,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就很容易弄清楚了。原来申诉人并没有明白诉讼中“事实”的准确法律含义,混淆了各种事实的概念及其问的关系。他们讲的事实往往是客观上的事实或笼统的案件事实,抑或主观上的真实,而非案件中的法律事实,或待证的或已证实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据受贿嫌疑人张恒交代,几年问曾多次收受陈冲送的房产、美元、人民币,合计300余万元。陈冲,在国内多个省市有多家医院或医院股份,资产数亿。9月19日,我们在北京将陈冲抓捕归案。经过预审,陈冲承认了向张恒行贿的所有事实。行贿目的和张恒所供称的基本一致:就是为了在招投标过程中能够中标好的广告时段以及资金周转困难时短时期迟交广告费。  相似文献   

3.
行贿受贿为世人所不耻,为法律所不容。可是纵观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发现行贿受贿行为仍然较为猖獗,甚至还不时传出某某地方、某某单位发现行贿笔记、行贿清单等爆炸性新闻。行贿受贿,特别是行贿现象,究竟为何屡禁不止?行贿人既然行了贿、办了事,为何还要记下笔记,留下清单?难道他们竟如此愚蠢,非要为反腐机关的调查提供便利通道?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0,(12):26-27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无奇不有,居然出过两位曾向臣子行贿的皇帝,他们是宋真宗赵恒和明代宗朱祁钰。 在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行贿”是指下对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示好行为。集天下权力和财富于一身的皇帝向部下行贿,这种做法无疑是历史的怪胎。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  相似文献   

5.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1,(23):14-15
“行贿笔记”及“行贿清单”的大量存在,暴露了行贿受贿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贿赂犯罪与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都是反腐败的重点,行贿与受贿是相伴而生的一对,在惩治受贿犯罪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要双管齐下,严加惩治,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曾报道一案例:甲是某市环保局处长,乙为某企业主管,二人乃多年好友。乙为给单位谋利,企图向甲行贿5万元,甲拒绝未成,但碍于朋友情面只收了2万元。检察机关发现线索遂对乙进行询问.乙便一五一十交代了向甲行贿的事实,甲受到法律惩处。  相似文献   

7.
行贿犯罪所获合同利益是不正当利益,系行贿犯罪的违法所得,应当予以剥夺。合同无效制度无法解决行贿犯罪所获合同利益的剥夺问题。查办行贿犯罪案件中,剥夺行贿犯罪所获合同利益更为有效,但应根据所涉合同的具体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8.
1999年3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在打击行贿犯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加强对行贿案件侦查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侦查实践表明,行贿案件的侦查工作主要有“三难”;一是发现难。行贿行为一般为行贿人与受贿人二者单独实施,直接知情的第三人较少,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二是追查难。不少行贿人都是生意人,有的是外地人,这些人有的无固定的办公场所或住所,行踪不定。一旦察…  相似文献   

9.
在贿赂犯罪案件中,行贿犯罪是衍生腐败的“犯罪链”,是腐败温床上一个最容易扩散的“毒瘤”。但是,源于立法、执法以及人们认识等因素,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处于弱势状态,严重影响了贪腐犯罪的有效惩治。因此,在研究如何有效打击受贿犯罪的同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对有效遏制受贿犯罪势头及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对行贿犯罪查处不力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司法机关为了正确处理案件,必须运用证据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才能防止冤假错案。所以证据是认识案情真相的关键,各类诉讼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证据进行的。然而要获取真凭实证,把握证据同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却是一项艰苦细致和非常复杂的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司法人员所承办的案件,一般不会是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是社会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从认识上来说,他们通常不可能预先了解案件的事实,因此,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司法人员经过调查访问所取得的证据材料,往往是片断的、表面的,有可能先入为主、凭主观…  相似文献   

11.
论点集锦     
何为"超前行贿"?即向暂未当权,但 即将当权、前途无量的后备干部行贿。也 就是看准"潜力股",提前"感情投资"。 时下的行贿者,为啥热衷于"超前行 贿"呢?笔者以为,原因大概有三。一曰: "放长线钓大鱼"。虽说"超前行贿"不能 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但是,哪怕只有 50%的成功把握,都能激发他们在行贿 问题上赌一把的愿望。二曰:"不引人注 目,无危险之忧"。向当权者行贿,频繁接 触,危险性较大。相比之下,向后备干部 行贿,美其名曰:"交个朋友"、"不巴结权 贵",则可以遮人耳目,无后顾之忧。三  相似文献   

12.
贿赂是一种共同犯罪,我国极为严重的受贿现象是与十分猖獗的行贿行为互为因果的,而司法实践中对行贿犯罪的处罚十分宽容,这是我国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提出要充分认识行贿犯罪的危害性,严惩行贿,净化政治空间,为国家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杜绝行贿才能遏制受贿,从而在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卞婧娴 《人民司法》2012,(4):66-67,1
检察机关已对受贿人立案查处,行贿人作为证人接受调查时,只要检察机关对行贿人尚未立案查处,行贿人承认其向受贿人行贿的事实,就应当认定为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伍军 《中外法学》1990,(4):35-38
<正> 行贿犯罪在当前经济犯罪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构成了对社会极大的危害。为了更有效的防范和打击这类犯罪,本文就行賄犯罪的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一点浅见。行賄犯罪的共同心理特征行贿犯罪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指行为人为了更有效的实施行贿行为,在其目的性和动机上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它可分为以下三种。 1.谋利性即行为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有的谋官谋权、有的谋  相似文献   

15.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把条子又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布衣也可傲王侯  相似文献   

16.
受贿和行贿都是违法的,受贿必有行贿,(?)犯刑法的都构成犯罪。 对于两种犯罪,特别是受贿犯罪,一直是检察机关反贪斗争打击的重点。为了从源头上遏制受贿犯罪的势头必须对行贿犯罪加大打击力度。刑法第三百九十条规定,行贿犯罪情节严重的,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本文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行贿人江强是我国新《刑法》颁布以来第一个以行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预防档案查询和处理机制主要是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以及相对应的处理制度。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俗称‘秆贿黑名单”,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子2006年1月1日在全国推行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在实行的五年多时间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香港发生过一件事情:一所大学的教授,发现自己的信箱里面有一万元现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博士生放的,希望教授能够把考题和试卷卖给自己。当然,教授报警,这位来自内地的学生最后入狱。在香港,行贿和受贿一样,也是严重罪行。这件事情在香港引发很多议论,尤其是在校园里面,香港土生土长的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不是不敢这样做,而是连想都没有这样想过,想不通为何有人敢于这样公然挑战法律。原因很简单,用廉政公署前官员的话来说,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行贿是不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如何用修订后刑法认定行贿犯罪董晓峰我国新修订的刑法在分则中对行贿罪参加了多个法条,补充多种行贿罪名,加强了对行贿犯罪的惩罚,这对于从法律上堵住贿赂犯罪的贿源,促进经济发展和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当前行贿的特点问题及用修订后刑法认定行贿...  相似文献   

20.
行贿犯罪档案是指检察机关运用计算机对行贿犯罪信息进行分类录入、存储和管理而形成的档案。各部门、各单位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向检察机关进行个人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等犯罪档案资料查询,从而了解和审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度,并进一步作出限制或禁止市场准入等相应处置。自去年以来,该院先后和县城建局、煤炭工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