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伟人毛泽东曾对林彪进行过四次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都使林彪避免了大错误,对当时作为政治要员的林彪本人,甚至对党和军队的建设乃至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起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今天重温中共历史上这些“精彩华章”,反思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领导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毛泽东“一批”林彪,看领导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古田会议”以后不久,1930年元旦,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元旦贺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  相似文献   

2.
王立新 《党史天地》2008,(12):31-34
素有“红色瓷都”美誉的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其建置史长达两千余年。 据文献典籍记载:历史上毛泽东曾先后数次到过湖南醴陵,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句话从而使醴陵发展成为了新中国举世闻名的“瓷城”。1955年由国家投资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代表当代中国烧造瓷器最高水平的第一个“官窑”——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王建柱 《党课》2013,(21):118-119
·党史·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陈敬泰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并对这些矛盾的性质、特点、解决方法等作了...  相似文献   

5.
于光远先生所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总路线的提出是否意味着毛泽东已经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哪些因素促使毛泽东对原来的设想作出了某些改变?本文试图以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致秦邦宪的一封书信为突破口,联系建国前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前后变化以及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第一次访苏,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两位历史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邓小平一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三落三起,全与毛泽东有关。他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在江西中央苏区拥护和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当时的“左”倾中央推行的教条错误;第二次、第三次被打倒则是因为不赞成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和错误政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也提出了若干具有开创性的思想。 第一,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1956年到1958年期间,毛泽东在讲话中先后三次提出中国国情的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说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进行独特的理论创造,以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称之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探讨对毛泽东功过评价始终存在争论的思想原因,认为评价方法论的不同对于发生分歧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指出,为了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毛泽东功绩的原因和过错的根源、毛泽东功绩的千古传承和毛泽东过失的一时影响这样四个辩证关系。只要我们充分估计毛泽东领导第一次革命的功绩及其深久影响,我们必能接受毛泽东功远远大于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倪德刚 《奋斗》2007,(10):3-4
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定性为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评价,使我们更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次历史性巨大变迁,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进行政治创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建立民主政体的探索,形成了“宪政”图式;毛泽东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人民民主”图式;而邓小平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改革与发展”图式。他们的政治创新是21世纪中国理论创新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原因置于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再检视,主要是着眼于中国这个东方小农大国的经济基础,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演进,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国革命以农民武装斗争为形式的阶级斗争实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反对内在的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来的殖民侵略斗争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使中国社会内部造成一种态势,在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条件相互交错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毛泽东步人错误境地。本文从新的视角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毛泽东晚年失误的社会成因,向社会主义“穷过渡”之五大要素的综合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时期何以成“纲”,毛泽东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后,起草了《调查工作》一文。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年6月上旬,毛泽东带着初稿来到上杭,交由闽西特委翻印出版。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调查工作》小册子意外散失。  相似文献   

14.
“八七会议”前后的毛泽东张廷益内容提要“八七会议”不仅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而且也是毛泽东伟大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八七会议”使毛泽东解除了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不仅敢于发现真理,而且敢于坚持真理,最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闯出了一条唯一正...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针对当时党内和军内盛行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文章,在党内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郑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命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初步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国革命的档案史册,伟人毛泽东一生有着许多遇难呈祥神话般的传奇经历。这里记载的是“秋收起义”前夜,毛泽东遭遇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惊心动魄的危险处境。  相似文献   

18.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对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第一”,我们会更真切地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中显现的开天辟地的伟大创造性:重温这些“第一”,无疑也会更加坚定我们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伟大事业,创造更加辉煌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支部生活》2012,(12):54-54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一个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治国战略的重大创新。“美丽中国”的概念,十分动听、十分诱人,让人发自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自豪感。同时,也使人们对“美丽中国”充满了期待,对“建设美丽中国”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5):35-35
误区一:让“大众化”停留在“通俗化”阶段。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