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幺叔,我到金星村的箐口了,回我们鸣放村要走哪条路呢?""箐口进来的那条路有点陡,你在那里不要转弯,继续朝前走,从金星村麻窝那里右拐进来,路很宽,很好走。"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李朝华开着小汽车从浙江沿杭瑞高速回老家大方县雨冲乡鸣放村过年,十年没回老家的他,快进入村子时,看着村子里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竟犯了迷糊。李朝华按照他幺叔的提示继续前行到麻窝,右边果然出现一条更宽的  相似文献   

2.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3.
我爱大柳河     
我爱大柳河□爱群在我的家乡吉林省梅河口市,有一条童叟皆知的河——大柳河。家乡的人民一提起大柳河就联想到奋斗、丰收、希望……我从小在大柳河边生活,童年时代幼小的心灵里就深深地爱上了大柳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大柳河的爱也与日俱增,爱得热烈,爱得深切,爱得...  相似文献   

4.
无悔的选择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北京大学毕业生吴奇修,却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县城,又从舒适的县机关到艰苦的农村,走的是一条和常人不同的道路。吴奇修说:‘俄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的事业不会有今天。我深深地感到,每个成功男人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坚强的女性。”我的家乡涟源市,地处湘中,是革命老区。这里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1983年高考,我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考取了北大经济系。早在1986年暑假期间,我回乡做社会调查,了解到家乡正准备作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原来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又仿佛大雾的洒落是专为着陪伴我的独行,我的前后左右才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  相似文献   

6.
<正>和李教授一起到商业街办事,在穿过一条长廊时,步履匆匆的我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中年女子的脚。也可能是真踩疼了,那女子瞪起眼睛,扯着嗓门喊道:"走路能不能看道啊?亏你还长着四只眼呢(我当时戴着一副眼镜)!"她的话里含着脏、带着刺,直往我的心里扎,实在难以让人忍受。我正想发作,李教授在一旁含着笑、带着善,道歉说:"这位同志,你说得太对了。他踩了你的脚,是因为没看清路。他明明戴了眼镜还看不清楚,是应该好好提醒他一下。你的话切中要害,振聋  相似文献   

7.
正还在懵懵记事时,就曾听母亲说过:家乡那偏僻的元康村出了一位大首长,他十来岁时就离开家乡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打天下。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妻儿回来时,是骑着一匹又高又大的马回来的,马头上还系着一朵大红花,孩子们跟在他的后面一路追着走,一直追到了他家……那时,家乡还没有公路,人们外出都是跋山涉水。听了妈妈讲的  相似文献   

8.
陈鲁民 《前线》2013,(6):81-82
“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走路不能走错路,走对了路就别彷徨。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伴随着那充满激情、响遏行云的歌声,我们沉浸在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9.
内心的道路     
有一个春天,我去一个市开会,会毕大家去风景区游览。那条路是极难走的,车开不进去,只好步行,常常是几棵小树捆了扎了,摆在地上就成为一条道路,树皮又湿又滑。然而就是这艰难之路,让我们体会到了某种乐趣,既有克服困苦的快感,又有一种穿越开创的舒坦,因而我们硬是在这树林环绕的地方疯狂地玩了两天,唱歌、点篝火、采野果……弄得精疲力竭,却大叫痛快。  相似文献   

10.
正红色印迹,不需刻意,只要留心。红色记忆,书写下来,是怕忘记。如不记录,则如"雨珠落大海矣",渺无踪影。我正在创作一部以家乡安丘市景芝镇为背景的长篇乡野小说《芝镇说》,目的无他,就是要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牺牲的先辈们致敬,让后人记住他们为信仰而战,为理想而行,为尊严而守,为保卫家乡而昂然奋起的精神。我可爱的先辈们啊,他们活得有棱有角,有滋有味,他们干得风生水起,他们的足迹,壮怀激烈。我唯一担心的是笔力不逮,描摹得走了形。我小心翼翼,忐忑地探寻着、感动着、感慨着。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我从家乡江苏丹阳市应征入伍。从一名列兵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这20年来,在大家眼中我一直是一名"幸运儿"。因为许多机遇常常不经意间光顾我,似乎每一步都走得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2.
悠悠故乡情     
王继龙 《实践》2014,(9):20-20
<正>"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这首歌唱出了我家乡最初的状态。那时我心中就萌生了一个梦想:我要把家乡建设成为美丽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2009年毕业之时,我经过笔试、面试,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如愿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长安村,从此开始了我的圆梦之旅。村里的乡亲父老听说我将在村子里担任村主任助理,都很高兴,毕竟走出去的人很少愿意再回到这里。而我带着梦想、带着知识,伴有一丝懵懂,回来了。  相似文献   

13.
乡愁     
正曾经与朋友一起听歌时,一首韩红的《家乡》勾起了我的乡愁。阔别已久的家乡啊,你的模样依然那么清晰地映入眼帘。我的家乡——四川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三面环山,村庄前有一条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我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了村庄,上学、工作,直至在外生活定居。近日,有亲戚从四川老家来我们这儿探亲,在与她的交谈中,谈及四川老家,她说:变化很大,家乡富了,高楼大厦,人们生活好了,总之,家乡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1953年7月生人,1969年,初中算是毕业了。我们这届初中生都要离开城市去农村边疆。我2岁时患过小儿麻痹症,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是拄拐走路的,人送外号"濮瘸子"。9岁那年,我接受了一次整形手术,算是能正常走道了。因为腿有毛病,本可以不去边疆,但我就是要去,而且到了热血沸腾的程度。兵团驻京办设在灯市口中学。我跑去报名时,人家听说我腿不好,就要检查,让我走正步,做蹲下、站起等姿势。我努力做得很标准,还写了保证书,最后总算过了关。  相似文献   

15.
贾春光 《共产党人》2008,(12):40-41
200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我对宁夏一直怀有家乡般的感情,这是因为我亲历了自治区筹建和成立的历史,随后又和老伴一起在宁夏工作了28年。我的大女儿刚会走路时就随我们来到了宁夏,因为对宁夏深有感情,她在大学毕业分配留北京工作后,主动要求回到宁夏工作。两个儿子都生于宁夏,长子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留在银川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16.
叹家乡巨变     
今年清明,我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扫墓。从湘阴渡互通口下京珠高速,走上宽阔平坦的鲁永公路,路上可见"中国银都欢迎您"的巨大牌匾,路两旁高楼林立,山上山下,蓊郁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着走着,很快便到了家——永兴碧塘乡排楼村。  相似文献   

17.
乡村幸福路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乡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横卧在村头的那条坑坑洼洼、下雨时泥泞不堪的土路。就是这样一条唯一通往村外的路,却成了乡亲们又爱又恨的“伤心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留下难忘的记忆。当时在这条宽不足3米的土路上发生的一个个惊险事件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来换香油的外村人在这条路上骑翻了自行车,两桶油洒得所剩无几;一个童年的小伙伴雨天走这条路,滑进路旁的池塘险些丧命……  相似文献   

18.
2月20日清晨7时许,我象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机,收看每天必看的早间新闻。电视中深沉沉的哀乐传来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我顿时呆了,傻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走了,带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乡亲们的深深眷恋走了!但他老人家留在家乡广安的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往事,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我在广安地委宣传部工作的岁月里,小平家乡的干部群众如是说的——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懊悔     
母亲去世已经五年了,五年的岁月并不算短,按常理再大的悲痛也该平静了,可是揪心的负罪感却时时地挤压着我,使我心灵的伤痛难以愈合,真想一了百了。然而,我又无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能忘记母亲的教诲,因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还没有完成……是我的愚昧无知才加速了母亲过早离开了人世,我真的痛不欲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见母亲大把大把地吃药,每到冬天整夜地咳嗽不止,还经常偷着落泪。尤其是逢年过节。母亲1942年出生在山东郓城的一个小村子,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谁想,她不满三岁时娘就死了,据说我那姥姥先后死了两次,第一次…  相似文献   

20.
我叫李兰蕴,1963年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1983年,我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考入了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走进了首都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工程学院,不久便升为营级教官,圆了我自幼的当兵梦。在军校7年,工资优厚,生活安定,并且入了党,事业有成。本来可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以求更大的发展。就在这时,我却产生了回乡的念头。我的家乡在鲁西南,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还不富裕。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每一根血管里都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萌发了回家乡创业回报父老乡亲的念头。起初,我还以为自己是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