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据县兽医站门诊记载,全县有39个鸡群,16000多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平均死亡率为18.1%,给养禽户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讨IBD对免疫的危害程度,正确估计IBD对生产中的危害性,我们对IBD病愈鸡再接种新城疫Ⅰ系苗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鸡:选自经实验室确诊为IBD的S鸡场的两群病愈鸡,其中A群1885只,47日  相似文献   

2.
发病情况 某鸡场 2栋 3 7周龄的鸡舍 ,共饲养种鸡 5 660只 ,1999年 5月初开始发病 ,最先仅在 1栋舍内有 4只鸡出现流鼻液、打喷嚏等症状 ,几日后另外 1栋鸡舍也有 3 0只鸡陆续出现同样症状 ,并引起死亡 ,全群最高日死亡 11只 ,发病期间共死亡 88只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了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及时控制了病情。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顿、嗜睡 ;初期流稀薄鼻液 ,可见鼻孔周围粘有灰尘 ,逐渐浓稠 ,干后成淡黄色鼻痂附着于鼻孔内外造成呼吸不畅 ,病鸡出现摇头这一明显症状 ;病鸡眼结膜发炎、流泪 ,头部和眼周围肿胀 ,一侧或双目失明 ;部分病鸡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鹤岗市萝北县、哈尔滨市通河县全沟硬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情况,在获得25只全沟硬蜱细菌组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16S r RNA和fla基因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扩增glt A和r Omp A基因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为20.0%(5/2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68.0%(17/25)。另外,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样品均显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这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率为20.0%(5/25)。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6S r RNA基因与伽氏疏螺旋体Nov405菌株的相似性为99.65%,fla基因与伽氏疏螺旋体SZ菌株的相似性为99.73%;glt A和r Omp A基因与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暂定株(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的相似性均为100%。结果表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和伯氏疏螺旋体广义种在全沟硬蜱中广泛存在,这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增加了蜱传人兽共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柳园地区的户养鸡群中,发现流行一种以黄疸,下痢为特征的败血性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经细菌学检验,病原为鸡疏螺旋体。据《兽医微生物学》(吉林农业大学编)记载:由鸡疏螺旋体所致的家禽螺旋体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柳园地处北方。属干旱荒漠区,自然条件与热带迥异,也流行本病,说明其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另外,本病的流行方式特殊,呈跳跃式,又好象呈散发状态,往往易被人们忽视,误认为是食物中毒或其它一般疾病,虽然每次发病死亡数量不大,但经多次反复后,其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特将本病的流行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患有典型J亚群白血病肿瘤/血管瘤的34周龄商品代海兰褐产蛋鸡群中,发现1只病鸡在表现皮肤血管瘤的同时还在腹腔中出现了肉瘤样增生物,经病理组织学检测为纤维肉瘤。将该病鸡血浆及肉瘤组织研磨滤过液接种DF1细胞培养,只分离到J亚型白血病病毒(ALV-J),没有分离到A/B亚群ALV、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取肉瘤组织研磨滤过液颈部皮下人工接种16只1日龄海兰褐蛋鸡,接种后第8~11天,在接种部位全部出现同样的纤维细胞肉瘤,其中有7只鸡在腹腔内的不同部位出现了相应的肉瘤,且亦能再次分离到ALV-J。取其中8只鸡,对其颈部肿瘤的大小做连续测定,在接种后第11天,肉瘤的直径为11~16mm;第15天迅速长大,直径为23~37mm。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该产蛋鸡体内的纤维肉瘤是一种与ALV-J感染相关的急性纤维肉瘤,但对诱发急性纤维肉瘤相关的ALV-J中的肿瘤基因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校养鸡场,1983年5月及7月3633只鸡雏群中,暴发鸡盲肠肝炎,发病359只,死亡199只,发病率为9.8%,致死率55.4%。该鸡舍去年养鸡中发现鸡异刺线虫的感染率为80%。(一)临床病状 病初食欲减少或废绝,病鸡不爱运动,经常缩颈呆立,频闭双眼,两翅下垂,呈嗜眠状。羽毛无光,尖端呈锯齿状。排黄色或深褐色稀粪,病鸡迅速消瘦,龙骨隆起,病初冠色迅速变淡,很快呈黄白色,病期稍长冠的基部常呈暗红色,同时冠尖明显皱缩(公鸡尤明显),无光泽,严重病鸡冠尖呈灼焦状。  相似文献   

7.
1984年12月,新会县环城区某集体鸡场和江门市郊某专业户鸡场相继发生鸡急性传染病,引起鸡只大批死亡。本病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学检查、动物试验。诊断为鸡葡萄球菌病。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新会县环城区某集体鸡场,饲养新蒲东鸡1100只,1984年12月29日鸡45天龄时,开始有2只鸡病死,以后蔓延很快,至1985年1月2日止,死亡605只。江门市  相似文献   

8.
1986年我们在乌鞘岭原天祝县城附近购买了数头试验牛,有黄牛和牦牛。在试验前的健康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牛体温高于正常牛只(39.5℃左右),血液稀薄,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而白细胞数却偏高。后经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检查,发现这些牛只都带有泰勒疏螺旋体(Borrelia thei-leri)。泰勒疏螺旋体寄生于血液中,其形态线状、细长、弯曲,有的弯曲如波浪状,有的呈螺旋状,有的似卷发状。在涂片中观察到的大多数是单个的,有时可见到两条或数条搅在一起。长短相差悬殊,根据对100条螺旋体的量度,其大小范围为5~25μm,平均为11.66μm(自然长度)。弯曲数为2~22(个),平均为10.1(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为16.7~3.5μm,平均为2.27μm。  相似文献   

9.
火鸡组织滴虫引起成年鸡发病已有报道。本文介绍一次组织滴虫病引起的成年来航鸡的严重特殊病变,供参考。 1983年5月本县一养鸡户的鸡群(80只,均在10月龄以上)大部分鸡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鸡冠后部紫黑色,排出硫磺色糊状粪便,诊断为组织滴虫病,经治疗后好转。一个月后,有3只鸡突然发病,表现为绝食、沉郁、腹部极度膨胀,助消化药治疗无效。发病后第3天死亡1只,解剖2只,病变基本一致。表现为两侧盲肠膨胀如球状,肠壁非薄,肠内充满气体(图1);剪开肠壁,内有少量硫磺色糊状内容物,回盲口各有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栓塞,其盲肠端呈喇叭口状(图2);栓塞剥离后,其纵切面可见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称蜱性螺旋体病、蜱性红斑、移行性红斑和环形红斑。1974年夏天,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Lyme)的一群儿童患有一种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在对12000人的检查中发现39例儿童和12例成人患有此病。自此,以发病地镇名命名为莱姆病,由当时耶鲁大学医学院的A.C.Steere作了首次描述。1982年Brugdofer博士从达敏硬碑(Ix-odes dammini)中分离到一种疏螺旋体并进一步证实其为莱姆病的病原体。1984年将此病原体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地区部分鸡场 (户 )自 1997年陆续发生以蛋用鸡输卵管囊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传染性支气管炎 (IB)。1 发病情况养鸡场 (户 )蛋用鸡进入产蛋期 ( 2 0— 38周龄 )后陆续出现个别鸡腹部膨大及呼吸道症状 ,发病数随蛋用鸡周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据调查 ,某养鸡户饲养蛋用鸡 40 0 0余只 ,因本病死亡、淘汰 487只 ,随机取 15只鸡病料进行IB琼脂扩散试验 (AGP) ,其阳性率为 10 0 % ,发病率为 12 .2 %。在调查的 5批鸡群中 ,用新城疫 (ND)、减蛋综合征 (EDS)及IB联苗进…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笔者试用百部草煎剂涂擦或药浴治疗鸡羽虱病鸡3560只,灭虱率100%。 药液制备 取百部草1公斤加水50公斤,在锅内煮沸30分钟(开锅后用慢火),纱布滤出药液,药渣再加水35公斤煮沸30分钟,过滤。混合两次滤液待用,可供200只鸡两次灭虱。 用法 小部位有羽虱可用药液在患部涂擦,每天一次连用2次,第3天如再擦一次,可彻底杀灭羽虱及虱卵;全身或大部位有羽虱,可于温暖天气在缸内进行药浴,药浴时抓住鸡的双翅,将全身浸入药液使  相似文献   

13.
(一)病的发生 1983年7月初发现我校职工家养的鸡体表寄生有不少针尖大小的吸血寄生虫,并且该虫还爬行于鸡架,及鸡曾接触过的其他器物上。该虫还能叮咬人体,引起皮疹,至7月中旬某户养的产蛋鸡,发现产蛋停止,并先后死亡2只。7月26日该同志饲养的2.5月龄中雏3只误入成鸡架内,次日晨发现一只死亡,此后才引起注意,为了收集虫体及观察寄生虫危害程度,随机采用2月龄中雏3只,于27晚6时放入成鸡架内,28日晨3只鸡全部死亡。收集虫体鉴定为鸡皮刺螨,尔后有两家养鸡专业户的鸡群(各户100余只)中相  相似文献   

14.
试验药物 ①灭滴灵(甲硝基羟乙唑,又称甲硝唑),武汉制药厂生产,批号为900201,片剂,0.2g/片。②痢特灵(呋喃唑酮),天津动物药厂生产,片剂,0.05g/片。 试验鸡及分组 为养鸡专业户鸡群发病后,经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的病鸡和同群健康鸡。分组:①0.5%灭滴灵拌料组,病鸡40只,同群健康鸡908只。②0.2%灭滴灵拌料组病鸡60只,同群健康鸡1051只。③0.04%痢特灵拌料组,病鸡48只,同群健康鸡520只。④0.2g灭滴灵直接投服组,病鸡26只,同群健康鸡70只,从用药后开始观察试验鸡精  相似文献   

15.
1986年4~9月份,在武威地区的某鸡场,15~120日龄鸡只接连发病和死亡,曾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发病率达80%以上,致死率为87.6%。9月份该鸡场将5只病鸡送检我中心实验室,均分离出绿脓杆菌,其中1只还分离出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并经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传染病教研组复检,予以确认。 (一)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颈呈蹲状,肉髯鲜红,两翅下垂,稍有食欲。随着病程进展,体温升高1~2℃,舌面及腭裂两侧出现小米粒大小淡黄色化脓病灶,微凸于舌面,病鸡食欲废绝,羽毛蓬乱,失去光泽。后期鸡体极度消瘦,多皮屑、脱毛,髯发紫,排灰白色稀粪而死亡。  相似文献   

16.
从湖南省长沙、益阳、常德3市6个鸡场的436只鸡,2个鸭场的160只鸭,2个鸽场的32只鸽,1个鹌鹑场的30只鹌鹑采粪样检查.结果,3个市的鸡和鸭均有隐孢子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4.59%和3.75%.其中2~18周龄鸡的感染率为7.14%,25~60周龄鸡的感染率为1.51%;AA鸡、伊莎鸡和艾维茵鸡的感染率分别为5.56%、5.21%和3.33%.罗曼鸡、长沙黄鸡为阴性.鸽和鹌鹑未查到隐孢子虫.剖检20只隐孢子虫阳性鸡,取盲肠、腔上囊、小肠前段和中段、气管粘膜涂片镜检,感染隐孢子虫的标本分别占所检标本数为85.00%、40.00%、45.00%和0.  相似文献   

17.
产蛋鸡患可愈疾病期间及愈后,对其产蛋率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仍有继续作为蛋用的价值?这不能不为广大养鸡者所关注。兹将有详细记录的10种可愈鸡病的影响产蛋情况简介如下,试图从侧面作出近似的估计,为养鸡户提供信息和预报。 (一)传染性喉气管炎 长沙市郊东岸乡王某1981年饲养的22只开产103天的来航鸡,发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死亡4只,致死率18.1%。康复的18只鸡平均停产20天,最长25天,最短16天;病前30天产蛋率为83.06%,病愈后30天为42.67%,第二个月为50%,第三个月为54.7%,以后未再提高。与未病的同龄鸡作同期比较,约下降30%左右,还成为该养鸡户  相似文献   

18.
北京某鸡场的产蛋鸡及种公鸡严重感染鸡虱,经鉴定属鸡羽虱(Menopon gallinae),寄生数量很多,在一根羽毛之基部可寄生数十个鸡虱。据Edagar和King(1950)对鸡羽虱中度感染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无虱母鸡的产蛋量平均约高于有虱者11%。Gless和Raun(1959)用少量鸡作研究,发现每只鸡平均有23000个鸡羽虱时,使近交系母鸡在14周期间产蛋量平均降低15%,最高为84%。Schwartz(1981)报道,患虱病鸡群的产蛋率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解乳糖链球菌FGM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150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试验期21 d,饲喂基础日粮。1~10日龄时,空白对照组(BG)和模型组(EG)每只鸡每日灌服0.2 mL的生理盐水,非解乳糖链球菌(FGM)组每只鸡每日灌服0.2 mL浓度为1×10^9 CFU/mL的FGM菌液。FGM组和EG组鸡于14日龄时,灌服1次0.2 mL浓度为6×10^8 CFU/mL大肠杆菌O78菌液。分别于攻毒后第0、1、3和7天,观察各试验组鸡十二指肠肠绒毛结构,检测十二指肠sIgA含量、MPO、GSH-PX和SOD活力及T-AOC含量。结果显示,FGM组鸡十二指肠肠绒毛较EG组完整,MPO活力显著低于EG组(P<0.05),sIgA含量显著高于EG组(P<0.05),GSH-PX和SOD活力与T-AOC含量高于EG组。结果提示,分离于鸡盲肠的非解乳糖链球菌可通过保护肠绒毛结构、调节肠道免疫力与抗氧化能力,增强鸡抗感染力,发挥保护肠道健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把自然感染棘沟赖氏(虫条)虫,咽轮赖氏蛛虫和橿原赖氏(虫条)虫的10只鸡分成两组,每组5只。A组饲喂每吨饲料含10克Destomycin A的日粮,B组饲喂每吨饲料含5克Destomycin A的日粮。以同样的日粮饲喂两组鸡只两个月。在此期中,检查了从粪便中排出的节片,评价了Destomycin A对鸡(虫条)虫的驱虫效果。 A组,于1周后两只鸡停止排出节片,到第2周末4只鸡没有节片排出。在第3周末,只有1只鸡于一天内仍排出一堆节片,以后在5只鸡粪便中均无节片排出。 B组,4只鸡于1周后停止排出节片,3周后在5只鸡粪便中都没有排出节片。 二、棘沟赖氏(虫条)虫和咽轮赖氏(虫条)虫的节片1周后消失了,而橿原赖氏(虫条)虫于3~4周后才消失。 三、停止饲喂Destomycin A后1周剖杀了两组的全部鸡只,检查小肠中活的虫体,完全没有发现虫体。 四、由于长期连续饲喂每吨含5~10克Destomycin A的饲料,在1周之内棘沟赖氏(虫条)虫和咽轮赖氏(虫条)虫的生长受到抑制,橿原赖氏(虫条)虫于3~4周内受到抑制,结果在粪便中停止排出成熟节片。在两个月时间内全部虫体均被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