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同一历史语境中诞生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由于其"形"的分离,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对立,但是二者又是近代社会变动和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孪生体和伴生物,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明显地可透视到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深沉气韵,这种"神"的契合,使得二者互相针砭又互相启发,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景观。在二者非此即彼极性思维的隔膜中,寻绎它们内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可消弭其不可调和的交锋与冲突,以此实现二者公平的文化思维表述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两者的目标一致、对象相同、途径相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范畴和作用不同、工作的重点不同、二者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3.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主体、内涵、表现形式及研究视角都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有密切联系 ,贫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化贫困 ;贫困文化不能合理改造和提升必然导致文化贫困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相辅相成。因此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中国贫困文化的两面性 ,决定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地改造 ,而不能简单地否定。消除文化贫困 ,在我国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同属于“逻辑”科学,是人类思维实践的必然产物,是对人类思维材料的综合与概括。它们都是以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却有所不同。在人类思维实践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会     
《政工师指南》2010,(2):44-44
中国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国家馆高63米,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高14米,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8.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9.
郭建庆  高雨阳 《前沿》2008,(12):195-197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实施隐形的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试图摧毁和销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美国为例,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以中国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维护本国文化主权、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清华  王亦晨 《群众》2011,(10):38-39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建设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进“两个率先”和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江苏文化人才既当宣传员,围绕中心“鼓”与“呼”;又当建设者,站在中心“闯”和“干”,切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2.
费英秋 《人民论坛》2023,(20):68-70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与时俱进的超越性的价值意蕴。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容、思维方式、精神品格的三重耦合,内容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优良传统,思维方式方面兼具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征,精神品格方面在人格、使命、境界等领域具有契合性。未来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引领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文化层面的冲突:党的政策治国与人大的法定原则的矛盾与冲突内,党内某些把讲政治泛化的倾向与政府行政讲效率之间的冲突,政党固有的政治倾向性与司法机关崇尚独立性原则的文化的冲突,党内的权力思维与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权利诉求的;中突,党内的控制思维与群众组织内在的自治要求的冲突。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需要推动党内文化的转型,将科学法治精神、成本效率意识、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协商合作精神融入党内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虹 《求索》2007,(8):182-184
在明清小说中,《金瓶梅》敏感地抓住特殊时代非主流的商业文化精神,在形象刻划商人西门庆“若猛兽鸷鸟之发”的经商谋略、“结交官府即暴富”的从商信仰及其“占有与自毁逆向互动”的人生轨迹的同时,深刻展现了商业文化与封建正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启示录”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非常一致。而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虑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建议把会议主题“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中的“精神”二字去掉,“注”改为“融”字(“精神”一词让人担心要把我们的文化彻底改变,“注”有强制、单向的感觉,二者恐怕均不太符合当前科学普及的发展趋势),叫“将科学融入我们的文化”就显得不那么过于强势.  相似文献   

17.
杨爱林 《求索》2011,(8):145-147
当代国内的法律文本蕴涵着本时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其法制观念、求实精神和情感态度体现了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其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体现了当代主流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这些从静态文本中辐射出来的鲜活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是新时期以来国家法律文化建设成果的结晶。当然,无论是静态的文本法律文化还是动态的主体法律文化心态,它们都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新时期以来,我国法律文化建设中虽然存有负面因素,但先进的价值取向,弹性、立体、科学、开放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建立,无疑已经成为当今法律文化的主流,成为国家法制建设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19.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芳  何慧英 《前沿》2006,(3):194-195
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思维及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但又互不相同的社会现象,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影响,指出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存在着差异及文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