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调查能力是执政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得力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通过调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错误与社会调查的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故调查能力可谓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相似文献   

2.
《先锋队》1994,(7)
淮海战役期间的中共秘密工作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60万人击败国民党军80万,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对解放军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论者对中共地下人员的活动与淮海战役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足。大...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对华北乡村春节文娱进行改造,并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广,这有力地配合了抗战动员工作。随着战争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春节文娱不再是单纯地娱乐,而是民众生活斗争、自身教育的反映,是民众寻求政治意愿表达的重要途径。这种新变化不仅是中共政治动员有效性的体现,也是包括春节文娱在内的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江西寻乌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写了这篇《调查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不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形成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思想的雏形。这篇文章,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0年8月21日,中共闽西特委将这篇文章翻印成册,发给苏区军民学习。由于革命环境,该文后来散失。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编辑《毛泽东选集》时,这篇文献未能收入。 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福建龙岩征集到这本小册子。毛泽东得到该文后,十分欣喜…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将陕甘宁苏维埃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并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走在了国民党的前面,赢得了不同阶层的赞同与支持。为了把中共政权真正改革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在政权的人员组成上,毛泽东提出了"三三制"的原则。为解决非党人士"有职无权"的问题,一方面,中共在进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后,在政府机关中设立党组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作为"三三制"政权的一种补充。一些地方精英通过选举、聘请的方法,进入边区各级政府和参议会中,重新获得社会的尊重,能够为中共政权服务,也为中共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地制度创新,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张闻天对于社会调查的认知与参与度比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的早期领导人中毛泽东和张闻天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最多,调查得出的成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极大,但他们两人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对于社会调查的认知与参与度是不一样的,导致了两人的社会调查成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影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新经济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上海市青浦区社会党工委和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成立联合调研组,对青浦区部分“两新”组织的党建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引发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云在革命早期经历了中共淞浦特委从成立、中止、过渡、再成立、撤销的过程,并在其一系列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中,他善于从调查研究入手开展工作,调查研究的范围广泛而深入,并且十分重视分析调查研究结果。面对工作中的失误,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力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错误。这对陈云以后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考察了1949年前中共领导的全国性妇女组织的机构沿革,概括论述了自中共二大至全国妇联成立20余年间中共制定的妇女政策,客观评价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妇女运动的主要成就,同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共妇女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两广省委军委书记李硕勋于1931年8月期间,从香港赴海南策划游击军事会议,在海口上岸后住在得胜沙路中民旅店,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目前,反映李硕勋被捕前后的史料及报刊说法不一,作为《李硕勋将军传》的作者,有责任对此进行深入的调查,这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本人作品的负责。  相似文献   

11.
<正>1961年1月,在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随后,又亲自组织三个调查组对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查,这对于了解农村真实情况,下决心调整农村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部署农村的整风整社。会议确定,所有社队都必须以1960  相似文献   

12.
中共非常注重宣传工作,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发动群众,抗击日军,由丁玲等人发起、中宣部牵头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迅速成立。该团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发起街头诗运动,参与晋察冀戏剧运动,发动对敌政治攻势,开展乡村艺术运动等。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宣传活动是中共在晋察冀根据地宣传工作的缩影,有效的宣传和动员为中共在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局面,这是共产党最后赢得全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苏区歌谣中,体现男女两性关系的歌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细读这类歌谣可以发现:身体与伦理恰恰是解读中央苏区现实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关键因素。首先,身体洁净借助中共政权支持成为男女两性的共同追求,成为与反动男性、落后女性进行区分的标准,更成为影响两性关系以及妇女解放的重要原因。其次,基于身体洁净之标准以及自身政治需要,中共极力推动女性解放,倡导男女平等,进而使得女性在婚恋问题上坚持自由原则,并对男性提出新的情感诉求,这势必造成两性关系重构。最后,中央苏区女性在服从中共政治革命前提下开始了推翻旧伦理的实践,然而这一过程中革命与家庭伦理如何兼顾又成为一个难题,这关乎男性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担忧,更关乎中共政权和军队的稳定。最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中央苏区新伦理中得到了保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社会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普通民众对中共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中间派人士增加了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全国人民对中共领导抗战的期望值空前提高.中共社会公信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共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提高中共的政治声誉;二是中共发动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提高中共在下层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三是中共积极参与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力地争取社会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四是中共注重发展自身力量,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进步势力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中共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体现了始终注重和强化全民族的社会动员、始终坚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7,(6)
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从革命与社会生活关联的角度入手,讨论中共历史研究中“问题感”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对深化党史学理论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有些中共历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淡漠,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基本陷于简单的政策阐释的层面,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封闭性.中共历史研究学术化的前提在于放开历史的视界,走向政策实践的动态历史,以问题为导向来呈现社会与生活视域中的革命史.  相似文献   

17.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正>1930年,为收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相关情报,日本政府专门派人前往中国,整合驻华各领事馆力量,对华中华南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调查。这是中共成立后日本政府组织的针对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一次较大规模且较为系统的实地调查,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学界关于日本针对中共的情报收集以及调查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1)),但关于1930年日本对中共、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专项调查,尚未有专门的论述((2))。本文拟主要根据日方资料,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决策与社会的矛盾赵晋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在中共努力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终于实现。这是实行全面抗战的关键性一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共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广大抗日军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一则倡...  相似文献   

20.
洪富忠 《党的文献》2019,(6):110-116
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和对舆论的控制,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共国际形象存在缺失和被误读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建构中共国际形象上作了许多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二是为信息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在这些渠道中,大后方的外国记者,尤其是英美记者,是中共国际形象建构的重要中介。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共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自己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真实面貌,其政策主张和英勇抗战事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相当程度的认可,抗战之初中共国际形象缺失和被误读的状况得到了改善,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共的国际知名度也逐步提升。虽然中共加强对外宣传及海外人士对中共有关事迹和信息的传播,对中共国际形象的建构和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