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度规模宏大的民族独立运动在本世纪上半叶颇引人注目,运动的领导人甘地在全世界受到了广泛的尊敬。他所独创的非暴力斗争道路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兴趣。印度为什么会走上非暴力的斗争道路?这一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思考。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作一探讨。一从历史上看,长期以来,印度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淡漠的。关于民族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斯大林曾给民族下了个著名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  相似文献   

2.
柬埔寨乃至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关于柬埔寨历史的研究方面。说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以为确实没有充分的证据。若说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何以在柬埔寨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历史上又长期有着许多关于奴隶的记载?看来,要想全面了解柬埔寨这个文明古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须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初步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柬埔寨及东南亚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何平 《东南亚》2011,(2):61-66
在东南亚,印度人是一个人口数量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外来移民群体,遍及东南亚的每一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印度次大陆迁入东南亚的,在人种和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差异,因此,广义的印度人实际上包涵了众多的种族和民族。虽然如此,这些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不同种族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经受过印度文化的熏陶,他们在来到东南亚之后有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认同,东南亚各国的本地居民也都把他们视为一个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在东南亚历史上,是否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说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看来没有更多的证据。若说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何以直到西方人来到之时,东南亚各国又都还有大量的奴隶?问题的症结恐怕就在这里。对此,本文试图谈一点初步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南亚各国华族形成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浅谈有关东南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一文(见《南洋问题》1986年第四期)已初步提出我们的见解。本文拟就东南亚各国“现代华族”的形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一步阐明我们的看法,敬希指正。一、东南亚各国“现代华族”的形成关于东南亚各国华人形成现代华族,我们这一立论的理由有二,一是历史上移居他国的外国人,取得他国国籍,又有一定数量,可以组成为他国的民族或少数民族。东南  相似文献   

6.
全球一体化经济正迅猛向前发展。印度政界高层领导人和学术界正密切注视着这一态势。印度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是指各国间经济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生产要素能在各国间迅速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超国家的,超意识形态的,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利的经济。80年代,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大调整,它有了很大发展。(一)促成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这也许是发展中世界最一般的特征。尽管发展中世界各国的历史命运迥然不同(有些民族国家已经存在一个半世纪以上,而另一些——其中的大多数——则不超过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过去的经历,或者更广义一点说,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为标志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及过去遗留下来的许多方面的困难与  相似文献   

8.
赛义德·艾哈迈德·汗(Syed Ahmad Khan,1817年—1898年)是印度19世纪伊斯兰教复兴领袖,对19世纪上半叶印度印穆两大教派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他不遗余力地反对印度国大党来实现的。赛义德反对国大党的原因何在?对这一重大问题国内目前似研究不多,此文乃笔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印度是一个复性社会。19世纪时,境内民族、部落众多、语言繁杂、教派林立、土邦星罗棋布。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内盛行着严格的种姓制度。所有这些都将印度分割成复杂繁多的利益集团。但是,只要深入对这一色彩斑烂、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活跃在19世纪印度舞台上的主角有三个,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这三者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涉及到印度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政治等诸方面问题.福斯特与印度存在紧密的生活及思想关联.在《印度之行》中,存在着多个侧面的印度形像,既有关于印度被英国殖民的历史的客观记叙,又有关于印度民族宗教矛盾的艺术直陈,既有东西互动关系中体现的印度素描,又有从"东方学"角度观察而来的印度变形.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东欧民族问题与政治转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长达几个世纪的占领,特别是一战后的英法和二战后的苏美出于自身利益对东欧国家边界的划分,造成了绝大多数东欧国家内部民族杂居的局面,各民族间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不同的领土要求相结合,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既有东欧各民族对苏联控制的反抗,又有东欧地区相邻各国间的民族和领土争议,还有各国国内民族间的相互斗争.在东欧政治转轨的过程中,民族问题始终如影随形,民族平等和独立的要求成为政治转轨的重要推动力,政治转轨的展开、原有政治格局的失衡则更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诉求,加剧了民族冲突,而东欧国家内部和国家间异常复杂的民族纠纷以及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转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是近代各国发展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印度的这个过程却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不能得到正常合理的进行。十九世纪后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印度知识分子通过分析与认识印度愈益加深的贫困与不发达状况,对英国的殖民政策加以抨击,发展成熟了包括民族自治在内的民族主义思想,促进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一十九世纪上叶的印度知识阶层对英国宗主国和殖民政府抱有极大幻想,以为通过殖民制  相似文献   

12.
坚持调整与改革的印度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展民族经济,独立后印度建立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体制与宏观管理机制,促进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印度经济发展却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贫困等。面对世界各国蓬勃兴起的经济调整与改革浪潮,印度从80年代初起坚持经济调整与改革,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重新上台的印度人民党依然坚持经济改革。一、具有印度特色的混合经济体制独立后,目睹西方周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尼赫鲁认为,不发达国家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模式。看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尼赫鲁指…  相似文献   

13.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从此结束了英国殖民主义治统印度近二百年的历史,印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印共与国大党的关系,印共对国大党的评价和策略,与独立运动时期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独立前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印度最主要敌人,争取民族独立、赶走英国帝国主义是国共两党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两党彼此互为盟友彼此虽有许多矛盾但属于同一营垒内的非敌我性质矛盾。它们的矛盾不在于谁打倒谁,而在于谁是印度独立运动的旗手和领导者。由于共产党本身力量弱小和路线政策上的偏  相似文献   

14.
浅析印度的崛起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独立以来 ,印度一直在为实现世界大国的梦想而努力 ,但一直未能如愿。 1991年印度走上开放道路之后 ,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印同为崛起中的大国 ,又互为邻国 ,处理好两国的关系非常必要。走出阴影 ,淡化历史问题 ,把彼此视为一个机遇 ,力求合作 ,才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本文分析了崛起中的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以及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一个以民族主义立国的地区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代表印度上层利益的世俗民族主义、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印度教民族复兴主义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伊斯兰运动三股流派。这三股流派分别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征、主题性特征和不协调性特征。各流派之间的相互矛盾和斗争不仅给印度的崛起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还给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带来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何平 《东南亚》2005,(2):56-64
人类社会历史是如何演进的?是单线演进还是多线演进的?在古代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内,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剥削制度奴隶制和封建制到底是前后相继的还是同一个时代的制度?对于这个问题,纯粹的理论之争已无必要,我们所需要的是从事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研究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对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深入考察而得出来的结论,而不是在某种理论的框套内先入为主地“论证”出来的历史。本文打算通过对菲律宾群岛历史上的奴隶制及其发展特点的考察,为进一步推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个案。一虽然菲律宾群岛很早就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印度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成为了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产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印度房地产业依然存在配套设施匮乏、市场区域结构失衡、房屋质量不合格、金融服务不足、价位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印度的土地私有化制度、人口膨胀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族制度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力、社会结构矛盾等特殊因素是其房地产业问题重重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农村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是进行土地改革,改变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目的,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印度就是一个例证。一、土改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农村严重形势迫使印度统治者加紧推行土地改革。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这一改革有多方面的目的。首先,缓和业已紧张的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立法适当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其次,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经济建设计划积累资金;第三,废除包税制,让新型地主取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农村的支持者;最后,通过土改促使地  相似文献   

19.
印苏经济关系现状如何,它对印苏政治外交关系有何影响?对印度来说得失利弊又如何呢?这些问题向来为苏联问题专家所关注。笔者想就印苏经济关系的历史背景、它的现状和发展、对印度经济的利弊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很多观点可能是一孔之见,望专家、学者们赐教。一、印苏经济关系的历史背景早在公元前一世纪,香客和商人就从现在的中亚地区进入印度贵霜王朝统治的地方。以  相似文献   

20.
杨晓萍 《东南亚》2011,(4):63-68
印度是一个宗教、种族和语言构成差异性极强的国家,印度东北部地区族群问题是印度民族问题复杂性和国家民族政策发展变化的缩影。在从族群认同向公民认同的过程之中,政府治理是关键的中间媒介,是一种身份转化的无形力量。印度联邦政府在民主框架下对东北部地区族群问题采取的政府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治理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和偏颇也值得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