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民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是通过确立其知情利益,同时通过民法基本原则衍生出经营者的附随义务的模式来实现的,经济法则采取明确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并规定经营者的告知义务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提供特别的法律保护,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私法公法化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问题的发生以及消费者运动的开展使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交易的不平等性日渐凸显,消费者自身无力改变这种不平等性,向国家提出了权利保护的要求。消费者权利是从主体角度提出的权利概念,消费者具体人格的确立恰恰是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发展的动因之一。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法律制度是民法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法公法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者权的前时代,消费者作为具有平等性与互换性的民事主体,通过享有民事权利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民法通过自身修正仍不能完全胜任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权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并发展。考察消费者权的发展史,可知消费者权的确立与变迁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果。消费者权已成为经济法视域中的权利,应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重新建构消费者权的法律概念体系,主要包括扩大消费者权的保护范围、消费者权外延的扩张、消费者权实现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梅伟 《政法学刊》2006,23(1):28-31
物权行为理论保护恶意第三人的观点是对德国民法关于第三人规范的误解。在遵从物权行为理论的德国民法中,第三人对前手交易合同瑕疵的知情不为恶意,第三人对出让人无处分权的知情才构成恶意。德国民法对“恶意第三人”的规范是日尔曼民族形式主义交易观念的传承,它与物权行为理论相契合,目的是实现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5.
消费者知情权旨在消除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仍然享有知情权,但是,由于网络交易是一种非面时面的交易,在经营者不提供信息或者不提供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在线消费者的知情权就很难实现.因此,应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知情权予以特殊保护.保护的措施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转变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确立经营者的在线信息披露义务、明确C2C交易中自然人的经营者身份、建立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誉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立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斐 《河北法学》2011,29(4):127-131
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具有交易主体虚拟化、交易标的无形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交易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高度信用化等特点。网络交易的兴起增加了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知情权、交易安全权和求偿权保护上的难度,而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对此规定不足。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立法层级、明确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原则、增设消费者后悔权和建立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等途径完善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主体核心地位的确立。在当代确定消费者的主体核心地位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从经济法的主体进行分析,探讨了消费者在经济法主体中的地位及保护。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知情权在消费者权利保护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和消费者知情权的经济法属性提出了消费者知情权的完善路径。其完善路径是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政府、社会团体的自治干涉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对于《电子商务法》第38条第2款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解释,是近年学术争议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商业平台,大多只是简单的商业中介或商业交易聚集组织者,目前的电子商务平台,是实实在在的经营者集合商、商品交易运营者、交易秩序管理者、纠纷调解裁决者,履行着部分商业交易的市场监管和纠纷裁判职能,具有很强的商品物资配置影响力、商业规则制度影响力、个人和商业数据整合力,具有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主体,需要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义务。《电子商务法》规定的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能受限于传统的民法思维习惯,而目前对于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的解释,遵循了民法的私法自治理念,是在民法的规范体系内寻求答案。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视野分析,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义务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其权利主体是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知情权已经超越了民事权利的范畴.同时,消费者知情权可最后归结到人权中的生存权,但又具有其他权利的性质.消费者知情权应属于一种经济法上的权利.用经济法权利的观点重新审视我国的消费者知情权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利,推动消费者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有关问题的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悦 《河北法学》2008,26(3):91-95
食品召回制度是消除缺陷食品危害风险的制度。实施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是要及时收回缺陷食品,避免进入流通领域的缺陷食品损害消费者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或扩大,维护消费者利益。采用比较法的方法,通过比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我国上海缺陷食品召回的有关规定,就建立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30(1):2-3,4,5,6,7,8,9,10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新闻媒体拥有的公民权(公权利),也可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合金.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丁晓东 《法学家》2020,(1):64-76,193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依赖于公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位。在公法与公法理论上,有两种看待个人信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基本权利,个人信息应当受到法律的确权保护;另一种观点则将个人信息视为他人言论自由的对象,个人信息的自由获取与使用受到法律保护。但这两种观点都无法从整体上理解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的观点忽视了个人信息的自由流通属性与公共属性,而个人信息作为言论自由对象的观点则忽视了个人信息背后的多重权益。个人信息兼具个体属性与社会流通属性,应当确立一种"个人信息相关权益被保护权"。从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出发,个人信息保护应当在具体场景中确立个人信息收集与利用行为的合理边界。基于场景的行为主义规制更为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根本特征,也将为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一条超越欧美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relating to the right to oblivion in Italy. Three major issues on the way this right is perceived,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are presented. First, the strict link between the right to oblivion and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Then,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in enlarging the protection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related to the right to oblivion is analyzed. Finally, a reflection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ight to oblivion and the right to data protection and specifically from the right to erasure, anonymization or blocking of data that have been processed unlawfully is drafted.  相似文献   

15.
Mobile advertising is a gradually developing component of the marketing mix that includes advertisements directed to or accessed on consumers' mobile devices. Growing concer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nsumers' personal data are being raised since mobile advertising may become an extremely intrusive practice in an intimate personal space. Approaches of protecting the consum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differ greatly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article contrasts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licable to the consumer's privacy and personal data used for mobile advertising purposes while also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ach of thes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6.
黄忠 《北方法学》2012,(6):87-94
裁判文书的上网是落实审判公开的一项有力措施,但其对隐私权的威胁亦不容忽视。裁判文书的全文上网原则上应预先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当然,若裁判文书涉及公共利益,则隐私权也应受到限制。但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将裁判文书上网时,仍应对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予以保密。被害人、证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予特殊保护。调解书原则上不应通过网络公开。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critiques how health and disability providers' competence is monitored in New Zealand. The New Zealand Health and Disability Commissioner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uphold health and disability consumers' right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an appropriate standard of care. Analysis of opinions examines how services of an appropriate standard are measured. Changes have been made to the Commissioner's investigative process since the current Commissioner took office in 2000, and comparison between opinions from 1999-2000 and 2004 assesses the impact of changes for providers and consumers. Currently, service providers interpret standards; a new approach is required to ensure consistent standard application so that consumers' rights are promoted according to the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息权和个人信息受保护权是两种相对立的模式,学界通常认为个人信息权赋予个人排他性的支配权,这与个人信息的公共性相矛盾。个人信息的公共性并不必然反对权利模式。一种广义的公共性包含着个人信息所负载的公共利益,个人信息的公开化也是网络时代个人和商业交往的必要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模式。公共利益具有多样性,正是某些公共利益支持了权利。权利所蕴涵的主张权确保了人的尊严和自由,这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做不到这一点,它不具有义务指向性。但在立法模式上,个人信息保护法要以义务性规范或禁止性规范为主,这是由网络空间个人信息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罗晓霞 《行政与法》2012,(6):113-116
由于技术秘密权利边界的模糊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现实中有人随意地将一些不属于技术秘密的技术信息纳入技术秘密的范畴请求保护。由此,法院在审理技术秘密的案件中,有必要分清受保护的技术秘密和不受保护的公知技术,将技术秘密留给权利人,将公知技术留给社会公众。在这种平衡过程中,合理确定技术秘密的范围是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孙文若 《行政与法》2010,(1):122-126
消费安全问题事关消费者的生存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消费安全法律体系的前提与基础。消费安全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其以经营者不得从事消费侵权行为为前提,核心为"安全"。消费安全法律体系以实现消费者的安全权为宗旨,通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等行为约束消费侵权行为,保障消费安全法律体系内部运转之和谐和外部环境之优良,最终达到消费者享其权,经营者尽其务的目的。这一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从制度上约束消费侵权行为,符合世界民事立法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