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兴起和发展产生的一种受到广大网民甚至社会各个层面人士喜爱的语言形式,或形成于热点事件话题,或形成于网络交流符号与修辞方式,是时代风貌与社会心理的镜象。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将中国网络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与用法习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校园体育精神的内涵校园体育精神是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现阶段,社会对校园体育精神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对校园体育精神的探讨却越来越多。何谓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就是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形成制度文化时产生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宗教情感、国民特性以及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等,是文化的高级层次。校园体育精神是校园师生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时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积淀。通过对我国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6,(6)
网络流行语是中国转型社会人们诉求及心理的一种虚拟镜像,映射出复杂的社会心态。我国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加强了网络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及观点,反映出从众心理;第二,以快感的满足为生产和传播目的,反映出娱乐心理;第三,主要在"陌生人社会"场景中传播,反映出冷漠的"看客"心理;第四,是网民实现舆论监督权利的体现,往往体现为一种质疑心理;第五,社会转型的种种问题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现实滋生的种种复杂情绪最终成为不满情绪,折射出社会怨恨心理;第六,面对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等,风险和危机是一种常态,折射出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可以适时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如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共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等。在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精心挑选网络流行语、充分利用网络群体的力量开展教育、运用实例教学弘扬主旋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关注网络流行语,并分析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及中央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心理焦虑、心态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压力大、工作担子重、仕途压力大、外界诱惑多、家庭压力大。因此,我们应通过以下四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疏导教育:一是开展人生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政绩观;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四是增设人际关系课程,增强领导干部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是造成腐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目前腐败心理呈现出补偿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等多样性特点。腐败心理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其个人需要极度膨胀,欲望动机发生扭曲所致,同时领导干部对权力认识的偏差也强化了腐败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选拔和任命干部时应进行心理测试,对干部要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代价方面的教育,适当满足干部对物质的需求,关心他们心理发展状况,从心理源头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7.
浅谈现代流行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及感情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语的出现使语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006及2007年的流行语各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我们应以积极态度正确对待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学生因学业问题而产生心理危机是高校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必须全面把握学业困难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奋斗》2013,(3):18-19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培育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密不可分的,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强国的体现,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支撑,也是我国在新的  相似文献   

10.
李伟 《理论学刊》2001,(4):105-107
在社会转型时期 ,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等构成了占主导地位的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 ,但文化心理的盲从 ,民主、科学精神的不足 ,信仰危机的出现 ,依赖感的丧失 ,也构成了社会心理的负面因素。充分重视这两方面的心态 ,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符合现代要求的健全人格 ,努力实现人的心态和素质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不同层次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关联。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是促进和维系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调控社会心理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平衡社会心理关系;三是提升社会成员价值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疫情防控常态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而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重要支撑。社会心态作为疫情期间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面向;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可以视为从社会心理角度解决新矛盾、满足新需要、提升幸福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阚道远 《唯实》2011,(4):65-67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税制改革作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形成围绕税制改革的特定社会心态,其中与官方意识形态和舆论既有契合之处,也有一些分野。应当把握和分析社会心态,认真疏理,恰当引导;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和舆论对政策制定的反作用;冷静分析,防止炒作,推动符合国情民意的科学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朱燕 《学习月刊》2013,(14):68-69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因此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学习、心理、爱情三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校园流行语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并从跨文化语用的视觉下将中美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异同点。一、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一)学习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学习生活依然是重点,有关"学习"的流行语也应运而  相似文献   

15.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大保 《求实》2007,(2):87-88
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基础,具有体验性、包容性、相对性。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推进人际和谐,构建社会和谐。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就要认真学习和谐文化,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大力弘扬文明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物的态度。笔者曾经历过军旅的磨练,经受过党校熔炉的锤炼,现如今作为一名公务员,深感身强不算强,心强抵万金。何谓心强,并不是争强好胜,乃是指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向上的心态。西方一位哲人也曾说过:在人的生命中,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精彩。这个“看不见的和谐”就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6,(9):73-74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与周围的人常常格格不入、关系紧张。人家说一,他偏说二,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别别扭扭、疙疙瘩瘩。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敌对心态。敌对是指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其目的在于在心理上给他人造成有害结果,使对方蒙受痛苦和不快。这是一种心理缺陷。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与成长过程中不和谐的家庭或社会人际关系有关,也与我们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东  丁青 《前线》2015,(3):36-38
幸福源于价值的满足,也源于心态的积极与健康。社会心态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广义的社会心态包含社会的价值取向。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驱动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在心理层面有利于消解各种不良的社会情绪,也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层面站在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高点。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社会演化总处于动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协调变革中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整合其性格和心态,避免对社会结构的破坏力,是接下来整个社会所共同面对的艰难挑战。新一轮社会变革必须整合各阶层心理冲突,改变各阶层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付传  林爽 《世纪桥》2013,(14):84-85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员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以及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公仆之心、宽容之心和平常之心必将对公众和社会产生具有正能量的辐射效应。公务员所承载的多重角色、自身的能力状况以及组织氛围等因素,均成为制约公务员心理和谐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培育公务员的职业精神、学习意识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入手探讨公务员心理和谐的建设路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