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概念和种类入手,在厘清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的界限的基础上,将城市房屋拆迁分为拆迁许可、补偿安置和强制执行三个环节分别论述,进而阐明了城市房屋拆迁在诸环节中现存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立法制度的完善、政府转变角色和司法审查范围的扩大等方面,探索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解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先提出国内房屋拆迁现状及问题,分析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得不到保护的原因,提出了法律规制在房屋拆迁过程中保护公民私权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国和 《法制与社会》2013,(35):173-173,18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拆迁随处可见,由房屋拆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剧。由拆迁所引发的暴力流血事件也时有发生。2009年发生的四川唐福珍自焚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拆迁者无力抗衡政府的强制拆迁行为,最后选择以死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私权利益。此类事件的发生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同时也迫使我们从法律的角度重新审视房屋拆迁行为。本文选取房屋拆迁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进行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素华 《法学评论》2012,(3):102-107
近年来发生的众多房屋强制拆迁悲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强制拆迁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公益拆迁与非公益拆迁混杂。为配合《物权法》的实施,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拆迁条例),相较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拆迁条例),新拆迁条例对房屋强制拆迁的规定有诸多创新和亮点,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要彻底解决强制拆迁难,关键在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同时应当加强有关强制拆迁的配套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5.
江勇 《中国审判》2011,(10):100-103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3月国务院颁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系统规范了城市房屋的拆迁工作。虽然该条例后来被2001年11月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取代,但主要内容未作变动。  相似文献   

6.
甘妮娜 《法制与社会》2010,(11):161-162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200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目前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所适用的条例。该条例在近十年的城市房屋拆迁中发挥了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上位法的相继颁布,其缺陷和不合时宜的部分也日渐突出,所以,如何更好的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就成了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司法》2010,(1):111-112
为促进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障拆迁主体各方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期,江西省司法厅下发《关于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后,为减少和避免因拆迁引起的纠纷,对于如强制拆迁、产权调整的房号分配及抽取房号的现场监督、有争议的拆迁补偿款的提存等拆迁事项均要办理公证。  相似文献   

8.
〔记者手记〕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破不立,只有顺利地依法实施城市房屋拆迁,我国的城市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与工作环境才能改善。城市房屋拆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这一领域里,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还涉及到许多特定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律界对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梁伟 《法制与社会》2011,(26):41-4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也急剧增多,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与被拆迁方发生激烈的冲突,造成流血事件,这些都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威 《法制与社会》2011,(13):249-250
<物权法>对城市房屋拆迁做出了规定,但是对被拆迁人的保护并不够充分,未对商业性拆迁加以明确规定,应在充分界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规范政府在商业性拆迁中的作用,细化补偿问题,完善征收程序.新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作为拆迁的直接依据,较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所进步;但仍未能对拆迁及补偿问题做出完善具体的...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房屋强制拆迁中贯彻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我国房屋拆迁已演化成为最易激发矛盾、引起冲突的领域之一,房屋拆迁纠纷已成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应认真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贯彻这一理念,真正使强制拆迁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赵坚 《法制与经济》2008,(12):60-60,6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征地房屋拆迁不断增加。由于征地房屋拆迁补偿政策混乱,补偿标准偏低,拆迁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征地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被拆迁人利益的保护亟待加强。通过完善征地房屋拆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切实将因公共利益征收土地落到实处,切实落实合理补偿,完善相关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早已蔓延至乡镇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房屋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拆迁农村房屋,同时给予农民补偿,这本来就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公共利益未明确界定、行政机关职能缺位、拆迁程序缺乏公正性、拆迁补偿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房屋拆迁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房屋拆迁现状及相关法律入手,接着阐述在农村房屋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农村房屋拆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文竹 《法制与社会》2011,(24):227-228
城市房屋拆迁作为一个敏感又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涉及到公民的私权利而倍受关注,《物权法》及相关条例的出台对于进一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保障被拆迁人的权利以及促进城市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从城市房屋拆迁中涉及到的权利、相应法律规范时房屋拆迁中涉及的权利产生的影响以及拆迁中仍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公民私有财产权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及附属物所有权、预期收益权和其他相关权利。公民的上述财产权能否得到全面合理的补偿,是确保城市房屋拆迁平稳实施的关键因素。而现行拆迁立法没有区分商业拆迁与公共利益拆迁,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宪法》有关公民财产权保护的条款及征收征用条款。目前,备受关注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新拆迁条例,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奕过程中,改法阻力依然很大。目前很多地方仍在大规模实施强制拆迁行为,由此引发的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问题仍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王才亮 《中国法律》2010,(3):7-8,63
房屋拆迁是中国当今社会最大的矛盾热点之一,国务院信访办上访40%是房屋拆迁,建设部接待的上访80%是房屋拆迁。要解决这个矛盾热点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平衡,而这个平衡点应当从两个环节上去寻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建设,城市的发展必将进行新城区拓展及旧城区改造,也就必然会涉及房屋拆迁问题。近年来,我国房屋拆迁纠纷逐年增多,且有激化迹象。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房屋拆迁的法律性质没有进行相应明确的界定,立法对于房屋拆迁的规范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了不和谐的一面,本文主要浅析城市房屋拆迁中依据拆迁目的不同,分为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拆迁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此期望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确定的对被拆迁人暂停停电、停水期限过后,作为拆迁人的房屋开发人没有申请延长暂停期限的权利,并由此由于其停电、停水行给原告造成的损失,应否作为民事案件予以赔偿?本文以原告时某某、王某诉被告某市泰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某市房屋拆迁管理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为例解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3,(31):222-222,230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房屋拆迁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解决不好很容易引起社会问题,威胁社会长久安定.所以我们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城市房屋拆迁进行规范,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0.
帖梅 《法制与社会》2011,(20):161-16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出诸多拆迁矛盾。如何更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拆迁矛盾,是修改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还是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拆迁行为?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从规划阶段、征收阶段再到具体实施拆迁阶段全程参与,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使各自利益达到平衡化,有效化解拆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