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两种"出逃",其中诗歌的通俗部分和流行诗意在投奔文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强的承载功能和高使用率,表明诗歌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诗歌在文本、伦理、市场、技术等方面也陷入各种挣扎。在新的文化形式承载和多重语境压力下,诗歌努力变换"花招",继续寻求更新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通过海子接触到现代诗,也通过诗歌获得一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海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象征。他在公众印象中并不是一种诗歌风格或潮流的代表,而就是诗本身的象征。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对于他的纪念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有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之分.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源",次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与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其它优秀文明成果两个过程的汇合,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着一个自身理论流变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丽芹  宋姗 《传承》2010,(21):152-154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于师号 《求索》2012,(11):92-94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意义获得是因为阅读者的主体境界与经典文本的境界会发生"交融"."境界交融"的发生谓之"通感",它基于"道通为一"的宇宙终极原理以及人类普遍具有的共通感.在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境界交融"既体现为人文知识的获得与增进,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精神品格的涵容与净化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研习,都是一个追求道同学与尊德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中国艺术民族志研究主要涉及三种学术指向:"回溯以往,立足当下,指向未来",体现出文化符号链上的不同分工。在当下性、共时态的文化平台上,艺术文化活动的研究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多个文化学科之间的互文性渗融和学术碰撞,催生出一股"指向未来"的强劲趋向。音乐"非遗"传承、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和了解其即时性、在场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的展演过程,并将之永远传衍下去;由此体现了始自"本我",带有"微观与宏观""共时与历时""建构与传承"等"多重二维性顺向研究"的视角。此即艺术民族志"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现实性基础和观念性依据。若再究其学术意义,非指静态分析,而是行动趋向;非指隔空展望,而是亲身参与;非指两个不同阶段,而是指某种进行时——持续性过程或运动状态。后者体现于下述三个学科方法论层面:宏观—思维—观念层——文化建构活动的创造性;中观—学理—学统层——音乐展演行为过程的动态性;微观—实践—方法层——转换生成音乐分析的前趋性。简言之,艺术民族志的"立足当下,指向未来"趋向乃从艺术生产活动的创造性、动态性和前趋性三者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