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那天,朋友发来信息,我才惊觉海子离开尘世已经20周年了。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在海子离世10年后才设立的,与海子祭日只差几天,然而,大多中国诗人并不关心这个日子。他们心中另有一个属于诗歌的神圣日子,就是3月26日,这是海子用死亡与中国诗人订立的盟约。  相似文献   

3.
海子:浪漫精神的复活刘鑫6年前青年诗人海子死在一个复活节的日子,这个日子也表达了海子对诗歌的信念。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海子,搜寻海子的诗篇。海子的诗以其咄咄逼人的热情和令人眩晕的高度,困扰着“先锋”的探索者们。他们不愿正视海子给诗界带来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5.
浪漫精神是海子身上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精神气质 ,而且这种精神气质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呈现。可以说 ,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给海子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来源和内驱力 ,从而保证了他旺盛不衰的创作激情。也是这种浪漫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海子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所说的“浪漫精神”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个人理想生存环境和个性的充分张扬的追求。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海子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逆流而动的 ,占据诗坛主流的“第三代”诗人崇尚的是以主体消解与自我亵渎为主要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  相似文献   

6.
郑如 《中国减灾》2011,(6X):57-57
<正>海子为什么自杀?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天才诗人海子的电视片。里面提到,在诗歌的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海子并不是没有挣扎。他十五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当了一名老师。那时候正值深圳特区成立,南下淘金成了一股潮流。村里很多同龄的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11)
<正>“今夜我在德令哈,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首诗让德令哈显得神秘又充满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原小城。立春了,高原还在下雪。当你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你的脚步会慢下来,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城的过往。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通过海子接触到现代诗,也通过诗歌获得一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海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象征。他在公众印象中并不是一种诗歌风格或潮流的代表,而就是诗本身的象征。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了。对于他的纪念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  相似文献   

9.
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同乡诗人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诗。海子对质朴、单纯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美好时空的探寻,唤醒了无数人的诗意梦境。"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对现世界的敏感力,对天地万物独特的感知力。"从诗人的敏感语境中,我们不难感受海洋和人类生命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在这错误百出的世上不公正的事情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0.
从1992年走上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个岗位起,我常常会想起海子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抒情名篇。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怎样构建幸福的政治课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靠什么起飞?  相似文献   

11.
赫西俄德的<神谱>有近一半篇幅与提坦神族有关,赫西俄德在500多行神谱诗中悉心成就提坦神族形象的含糊性.重新解读长期困惑西方学者的文本疑点,能深入领会诗人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12.
牛小流 《今日广西》2008,(11):70-70
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间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13.
海子诗歌20年的接受过程,呈现出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趋向."经典化"是一个在纵轴上精英话语比较选择的过程,其诗歌一步一步经多方合力作用被推上经典的宝座; "大众化"是一个在横轴上各个层次的大众粘合连接操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有意无意的误读,消费海子诗歌的剩余价值,使其诗歌以抒情等特质成为流行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等方式走进审美化日常生活.这两种趋向,一个纵向"提升",一个横向"拉平",看似背反却又双向互动,共同折射出当今时代文化的某些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4.
多眼看生态     
说起海南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总会想起诗人海子曾描述的那种幸福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就是在海边有一所小房子,能够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海南居民确实很幸运.就居住在海子向往的那种充满诗意的幸福家园里。这里蓝天大海、沙滩椰风、绿树成荫、  相似文献   

15.
蒯定 《理论月刊》2014,(4):80-84
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政权的分裂与割据,一股新的诗歌创作风气开始形成,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诗人。西晋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承继西晋之前诗歌创作多引入自然物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章将围绕西晋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物,来展开探讨。我们发现,自然物是激发西晋诗人诗歌创作的"触发物",自然物亦是西晋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表情达意的重要凭借。西晋诗人笔下的自然物的"主观化"色彩浓郁。而促使西晋诗歌中的"自然"风貌形成原因之中,自然物本身对人心的"感荡",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局限,影响着西晋诗歌之中独特"自然"风貌的构建。西晋诗歌承继了自然物入诗的"传统",对西晋诗歌创作者而言,便于表现自身鲜活的生命,诗人亦可以在自然物构建的大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之地。从诗歌本身的发展角度而言,西晋诗歌承继自然物入诗,也推进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促进我国的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龙晓滢 《思想战线》2012,38(4):135-136
W.H.奥登作为对穆旦、杜运燮等西南联大诗人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诗人,其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然为学界认可,但奥登的诗歌除了"机智"、"俏皮"等特点为部分学者注意之外,其丰富的诗歌特质仍未得到充分关注。对于深入解读西南联大诗歌群体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言,接近"真实"的奥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威廉·燕卜荪的引介无疑是联大诗人们认识奥登的最初途径——燕卜荪对奥登的介绍,不仅仅让这些联大诗人们认识了英国现代主义诗歌,而且直接引发了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实践,使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格局,并对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神话兴象世界"之演进与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波 《思想战线》2005,31(2):105-109
唐诗之"义山体"中伴随大量神话意象而生成的艺术境界,与其主旨中的生命意识相互激发,达到了古典诗歌"神话兴象世界"的颠峰.宋诗之"西昆体"效法"义山体"而失败,标志着诗歌由"神话兴象世界"堕入到"现实理性世界",呈现出思想上理性实际、政治上积极用世、日常生活中休闲多趣的总体风貌.这个"绝地天通"的诗史转折,恰好也表征了古典诗歌中唐音、宋调的分野.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对传统的娥神话和娥形象进行了重识和重塑。这种重识和重塑并不是神话学意义上的全新诠释 ,也不是神学意义上的价值重诂 ,而是藉此反映诗人自身与娥相似的际遇和情感 ,通过对传统娥形象的符号重组 ,构成了与诗人所处时代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和与诗人个人际遇相类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唐代咏月诗中形成了“孤怨”的主题构成与情感抒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显然,赵丽华对自己非常自信,坚信自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诗人。但是不是诗人,是不是优秀的诗人,绝不是诗人自己说了算的,还需要大众的认同和历史的检验。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被贴上“诗坛芙蓉”、“梨花教主”等标签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赵丽华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说:这非常正常。诗人们的诗歌写作跟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落差非常大。最新最近的诗歌网民很少能看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网民,即使他在其他门类很有成就,很出类拔萃,可是他依然难以接受这些诗歌。诗人橡子说过: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诗歌现在不被年轻人理解是很  相似文献   

20.
也谈我国神话中龙形象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的神话,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圣经》里有胡卜尔派出壁虎、龙、蛇去作战的故事;希腊神话中有巨龙守金苹果的故事;北欧神话中有毒龙啮断生命树之根的故事;印度神话中有龙兴作雨的故事。而在我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里,龙的神话尤其丰富。在大理白族地区,几乎每一个湖泊(海子)、沼泽,每一条江河,每一个水潭、山泉,都流传着有关它们的一个甚至几个美丽的龙的神话。和别的神话一样,这许许多多龙的神话之所以产生,是自然和社会形态在处于原始阶段的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幻象中的反映,是原始人企图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