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土地改军,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农业用地流转。其实,在发达地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早就入市了,只是我们恐怕要追认。欠发达地区本身的地不多。我们要把所谓的公用土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考虑,不能只做一个专门针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怎么统筹考虑?我有一个意见,就是把全国土地分成大的类别,比如划定农业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2007年,乐山市国土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乐山”的主题,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需求,强力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努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市政府评为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市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拟用地484公顷,办理规划局部调整475.35公顷,获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新增建设用地886公顷,  相似文献   

3.
乐山市坚持把严格保护耕地、狠抓土地整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破解“两难”的有效举措,夯实严格管理基础,实施土地整理,狠抓集约用地,推动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法律风险是社会客观现象,设施农业用地行为也必然会面临法律风险。正确识别地上建设农业设施的法律风险和流转取得使用土地经营权的法律风险是防控风险的前提。设施农业用地法律风险防控需要依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用地主体、用地选址、用地程序等用地合法性审查;需要强化土地的设施农业用途管理、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性管理;强化用地纠纷化解服务保障。还应当积极探索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费支付履行办法等规避风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土地征收,因制度客体范围的交叉引发了适用顺序和适用方式的问题。土地供应模式的转换使得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需要处理好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两种土地供应方式有着共同的价值导向和制度基础,应一体化思考并协同推进。为协同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土地征收,需要强化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建立协调各方、城乡联动的规划体系;需要根据建设用地涉公共利益的不同类型,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土地征收的优先顺位;需要依托统一的土地市场,优化土地供应模式转换后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6.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云南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或源头,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活立木蓄积量多、发展基础好。全省山地面积占围土面积的94%,林业用地面积24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2%,其中,集体林地1942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集体商品林地义占集体林地的83%,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林业用地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把林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规定之建设用地分层利用制度存有诸多缺憾。其应以《物权法》规定之建设用地使用权为依托,对"物"之适用范围作扩张解释,按其必要范围和利用空间将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外的分层空间范围纳入利用范围;在《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一般规定"中增设"用益物权分层使用权",对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内的各种用益物权之分层利用情形进行原则性规定,然后在建设用地使用权项下确立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概念,以统摄建设用地空中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中使用权的分层利用。  相似文献   

8.
鉴于住宅与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以设立目是否供居住使用而作的分类;建设用地使用权又属于用益物权,那么追溯"权利本源"来探讨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就用益物权的法律属性浅显的讨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种,其设立方式应采取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设立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和用途两方面来综合考量,可以参照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法理,赋予在先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于国家在其土地之下设立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时取得一项优先权.在先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同等条件下,得以优先于他人取得其土地之下的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在先权利的情况下,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交通拥堵的本质是一定空间内人或车密度过大。与日本比较,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中城镇建设用地、居住和交通用地比重过低导致城市人口过密是症结所在。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提高建设用地尤其是住与行的用地比重。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现行法近乎禁止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却一直"生生不息"。这种现行制度与现实生活相对割裂的矛盾如何消解也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难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既具有必要性,亦具备可行性。同时,所有权平等原则要求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自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的合理路径;现行立法所采的原则禁止、个别允许的立法态度亦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预留了流转空间;全国各地多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也在逐步为流转松绑。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存在主体虚位、经营权政社合一的弊端,同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效力在物权法上并未获得正名,存在权能内容不完整,收益权、处分权受限等问题,这些都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制度性的难题。应尽快制订相关法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合理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当前,需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一是有机衔接提高科学性。在用地规模、用地结构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总体规划等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两个规划的时限、技术方面应一致;两个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及各类功能区发展规划应一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应一致。二是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4.
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国家现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是限制流转。带来的问题是:违背了物权平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阻碍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市场化进程,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相关法律规定因比较原则,漏洞较多,容易被规避;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定与现实相距太远;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小产权房"问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非法流转,使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影响交易安全,也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改革路径是:落实物权平等原则,让农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删除《土地管理法》中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出让、转让、出租的规定,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规定,为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本化、市场化扫清法律上的障碍;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则,搭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形平台,充分保障农民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增值收益;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和用途管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整治是保障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创新型举措。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开展了几个阶段的土地整治工作,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民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和合法合规用地。但是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从充分保障农民自主权、构建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加强安置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土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重大意义已为学术界一致认同。但是,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界定,如流转的形式、主体、客体等在我国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准确界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乐山市地处四川省中南部,人口346万,幅员面积1.28万平方公里,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亿多元。同很多地区一样,我市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也走过弯路,经历过波折。因此,如何解决好保护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矛盾,并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就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如果沿袭过去政府行政审批配置资源的方式,靠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行不通的。为此,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探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就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公墓用地紧张,在未来的几年内可能会出现无地可葬,为此文中特提出全面推行低碳葬式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墓地的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改革开放后,各地探索了集体建设用地的多种利用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成都市近年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例,分析了各种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内在原因,对人们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各种选择行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用地是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土地及其附属物,是特定的可控制的有形物,与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建筑用地相比较而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用地具有意定性、主体法律人格缺失、附属性及生存价值凸显等法律特征,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用地所具有意定性、主体法律人格缺失、附属性的法律特征和物权法定是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用地监管的法律理论障碍,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法律特征和物权法定的内涵是破解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用地监管的法律理论障碍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