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大局稳定,但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多发。以"张扣扣事件"为例,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经媒体报道的点燃、公众的集体共鸣以及公众对事件的持续关注使得事件影响扩大。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原型"因素、互联网因素三个方面,具有危害公共安全、引发社会危机、导致民粹主义泛滥、对维稳工作提出挑战的消极社会影响。防范、应对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政府要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增强基层官员素质、维护法治权威;社会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共治效能;同时公安机关应当转变态度提高警惕、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加大网络媒体监管和惩处力度、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两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个体的心理原因起决定性作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齐抓共管,实施社会和心理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极端事件"是指暴力和侵犯性到了极端程度的事件,是各种冲突事件中涉及暴力攻击或侵犯法律最为典型的事件,是超越了社会的底线价值的反常态的暴力事件。暴力的使用是极端事件的最主要的特征。"极端事件"的主角可能是个体、群体、政府。"极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十个不":即不让步,不让利,不放权,不透明,不守则,不及时,不换位,不认错,不对话,不变通。改变这"十个不","极端事件"就可能化解。"极端事件"也有其正向功能,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于民情、民意、民怨会产生直接影响,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鼓励一些负向情绪,引发"极端事件"。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报复型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对此类暴力事件的犯罪行为必须以预防为主.从近年来发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广为关注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可以看出,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已经从自杀型向报复型转变.报复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的类型分为报复性杀人型和泄愤性攻击型两种,要在对典型案...  相似文献   

5.
近期,全国屡屡发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行为人手段残忍、不计后果,造成了重大人员和财产伤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如何完善矛盾隐患化解、加强社会管理,从源头上铲除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的现实土壤,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思考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和风险积聚,我国各类公共冲突不断发生,其中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作案手段极其残暴,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极大担忧。我们必须从社会公共冲突管理的视角审视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提前预防和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车辆冲撞型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平稳。本文通过收集梳理2015年以来我国15个车辆冲撞型个人极端暴力典型案例,对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点、受害者及伤亡情况、个人极端暴力方式、暴力事件起因以及嫌犯特征等重要方面进行描述分析与探讨思辨。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基础设施优化、民警专题培训、重点地区应急“安全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暴力事件,是指违法犯罪分子采取非法集会、游行、静坐的形式,呼喊过激口号,散发反动传单,扰乱社会秩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重大财产损失的违法犯罪活动。从其概念看,非暴力事件在危害的后果上似乎小于暴力事件,但是,它所造成的损失有时并不亚于暴力事件,如果不能正确处置,甚至会引发暴力事件,造成不良后果。一、非暴力事件的成因(-)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的活动长期存在,社会上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社会渣滓、流氓团伙等极端仇视共产党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失意群体”已成为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失意群体”制造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背后,是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心理、行为的失调及社会控制功能的弱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背离性越轨行为。基于默顿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对“失意群体”的疏导与调控亟需从根本上消融“失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即对收入调节制度、社会流动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法律救济途径等进行再建构,以达到利益的均衡、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控制的综合协作功能,强化多元社会控制,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化解策略,以逐步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公交系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通过对2004-2018年我国公交系统发生的33起个人极端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该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多具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犯罪动机多是为了宣泄情绪、报复社会,犯罪行为具有预谋性、突发性、极端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该类犯罪是犯罪人自身心理问题、社会保障不足、媒体非理性报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应从高危人员管控、社会制度建设、媒体制度建设、公交系统的安全防范建设等方面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4年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是由暴力恐怖犯罪分子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涉案人员涉及边疆少数民族,因此在新闻报道上更需敏感和谨慎。公安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能力和水平常常影响事件处置的成效,警方(察)往往成为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网络舆论更容易在涉警事件中走向极端和激烈。而昆明"3·01"事件中官方的回应和积极行动走在了媒体前,故赢得了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使得网络上积极态度大于负面情绪。此事件中的涉警舆情报道值得各级各地公安机关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但也易导致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并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表现。作为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技术衍化的产物,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出瞬间爆发性、现实批判性和虚实互动性等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对抗法治权威,进而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巨大的骚乱。为此,需要深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通过标本兼治,预防和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突发群体性事件具有非对抗性、非政治性和人民内部性等特征,几乎都是为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导致产生.其成因主要包括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社会风气、价值观念遭到破坏以及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公平正义失缺,引致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和社会失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努力疏通和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基于身份认同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分析,指明了个人认同中大学生对"特定利益"的认可和"公平、正义"的片面理解是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动因;社会认同中学生们对群体特征的认可和群体身份的片面理解是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环境支持和促进因素。因此,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强化"多元身份认同",从社会的管理者和事件的参与者两个层面来消除"片面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香港极端暴力事件发展与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流失事件"进一步揭露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与安全隐患,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以该事件为背景,深入思考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现状,提出了防止实验室危化品流失的相关建议,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对实验室危化品流失问题的关注,降低流失风险,消除流失隐患,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由网络谣言而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网络发动模式以及境内外敌对分子发起模式。防范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建立健全防范协作机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及时掌控事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及构建利益整合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19.
危机管理与突发性公共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由于其特征决定了它将会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带来严重性的后果。作为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在西方已有一定成果可以借鉴。而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根本上说还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进行创新,才能应对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期间,北京社会矛盾发生的风险点依然很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社会矛盾涉及的相关主体以及社会矛盾涉及的内容.虽然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各部门各区县防范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工作较有成效,但北京重大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未来社会矛盾还将呈多发态势,防范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仍然是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源头预防是做好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的努力方向,现场妥善处置是防范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