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是犯罪心理测试能够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要实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就必须在犯罪心理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了解犯罪案情,同时也要遵循犯罪心理的规律,准确把握作案人大脑中存储的独特犯罪心理痕迹,犯罪心理痕迹是区别作案人、知情者和无辜者的唯一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的案件侦查和司法调查,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审查、采用规则,阻碍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良好运用。应以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要求为基点,以其他证据的法律要求规范为参考,构建犯罪心理测试运用的程序规范和测试结论运用规则。其程序规范为: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有限使用;测试的适用主体限制;权利告知制度;测试的不受干扰原则。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其心理学的科学基础,编题过程和测试过程亦有着科学基础,这一技术在侦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当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测试结论,既要敢于应用这项先进技术的科学性,为侦查工作服务;又要注意客观地对待这项技术的作用及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从连破六起疑难命案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价值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正确应用对疑难案件的侦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要保证其在疑难案件的侦查审理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充分认识影响测试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承认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予以正确地研究,并对其予以准确地把握和慎重地应用,这是犯罪心理测试能否取得准确结论,从而为疑难案件的侦查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通过连续六起疑难命案的侦破,就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价值及科学应用问题,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试论犯罪心理现场的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心理现场是犯罪行为人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包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我们通过现场勘查可以收集到的,但更多的是我们无法收集的,特别是一些犯罪的过程、犯罪的细节等是物质现场无法呈现的,只有通过心理现场获取并再现。研究犯罪心理现场,最终是为了侦查实践。因为,犯罪心理现场包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信息为我所用,为侦查办案所用,即再现心理现场。通过激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现场,不仅可以查清案件事实,还可以通过心理现场的再现发现疑点,查破积案。  相似文献   

6.
浅议现场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痕迹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侦破价值。根据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犯罪必留痕迹。犯罪行为遗留在现场的既有物质痕迹,又有心理痕迹。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可以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案件性质,判明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提高侦查效益。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近些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侦查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然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犯罪心理画像的适用条件、研究方法、以及厘清刑事科学技术与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之中。犯罪心理画像可适用于任何刑事案件,关键在于通过剖析、研究个案中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积累行为资料,为侦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指导。  相似文献   

8.
犯罪人罪后行为分析技术在追逃、制止继续犯罪、收集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侦查价值,它的理论基础是托尔曼关于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三大变量理论,其事实基础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范畴,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继承,但是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基础上的基础。它延伸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思维过程,同时拓宽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象、适应的案件类型,以及实施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经过专用测试仪和智能化计算机系统,通过对仪器记录的生理指标,图谱进行分析,进而评判受测人对被调查的案件是否知情或参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实践中表明,它即有科学性,但又亟需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俗称"测谎"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类案件调查、侦破环节。正确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案件侦破的关键。近年来,放火案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运用心理测试对一起放火案进行分析、测试,发挥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案件调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深奥的专业术语,但如果说起“测谎”,许多人会联想到频频出现在外国影片中的测谎镜头,也会顾名思义地将“测谎”理解为“测试谎言”。实质上,“测谎”的科学称谓应该是”心理测试”。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刑事案件侦查当中,就称之为“犯罪心理测试”。随着现代心理科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刑事侦查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已为世界各国各方普遍采用。目前,在我国刑侦领域所使用的经公安部gi年审定监制的PG--I型和PG--A型心理测试系统,是建立在多道生理心理测试仪…  相似文献   

12.
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能否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人们对该项技术的信赖度。作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必须在法律上对测试活动加以规范。此外,由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与要证事实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目前这种“交接”阶段至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和一些特殊案件中,赋予犯罪心里测试结论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13.
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在国外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原理、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目标、条件和方法,发挥犯罪心理画像在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动机、串并案件、审讯等刑事侦查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建议对这一技术应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实现本土化,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和犯罪行为信息库;培养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支配下的犯罪行为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犯罪掩盖等有密切关系。在侦查实践中 ,犯罪心理痕迹对案件性质、作案动机的分析及侦查线索和方向的提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其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确定侦查方向的事由包括基础事由和具体事由。通过犯罪活动的基本规律能够确定犯罪的种类,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从而确定侦查方向。通过犯罪心理活动能够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作案目的从而确定侦查方向。通过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可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推断案件性质,总结案件特征从而确定侦查方向。通过了解调查访问对象,评断调查访问获得的材料确定侦查方向。通过作案手段可以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特征从而确定侦查方向。通过确定犯罪动机以及对犯罪动机进行甄别可以确定侦查方向。  相似文献   

17.
犯罪心理测试手段一直处在更新发展的状态,当今流行的测试技术是多导仪测试,而新兴技术则是认知相关脑电位检测技术,两种犯罪心理测试手段各有优势。由于两种测试技术基于的生理基础和测试原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两种技术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多导仪适合易唤起强烈情绪生理反应的案件,ERP测试则适合包含重要隐蔽信息的案件。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案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我国研制的PGA型心理测试系统正式通过公安部审定。十多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达到排除无辜准确率100%,知情相关、作案相关认定准确率98%,测后讯问突破的案件占受理案件的80%。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侦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侦查破案中,面对各类案件智能化水平升级和越来越少的现场痕迹物证,传统的侦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更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收集、有效捕捉犯罪心理痕迹才能更多地掌握和利用犯罪信息,从而为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以及证实犯罪、深挖余罪提供更多的情报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侦查破案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反恐斗争在打防并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急需利用前沿技术手段在反恐预警和恐怖主义犯罪侦查方面取得突破。讨论不同类型犯罪心理测试模式的特点,通过文献综述、情报分析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目前应用于反恐作战的各类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探寻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