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且有机的构成内容,福利治理不仅包括优化配置福利资源的社会化、协同性的模式或活动,而且还涉及社会安全的维护与拱卫、社会秩序的维系与巩固、社会公平的捍卫与表达、社会价值的守护与配置等众多政治实践,从而堪称经由福利政治覆盖的政治社会运行范畴。立足新时代,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和政治机制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是构建福利治理的政治机制的理念载体,建构福利治理的政治机制则是彰显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的根本表现。政治意涵主要包括福利治理的政治环境、政治输入、政治输出、政治反馈四个环节,政治机制则由福利治理的政党机制、制度机制、组织机制、价值机制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在美国则主要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获得较快发展,其形成同样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关。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看,这种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基本上是同构的,而公民社会常常被用来指同国家相分立的社会,或者指在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社会组织或社团一类的中间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庞大而多样化的“事业单位”(PSUs)与核心政府一样都是公共服务系统,它有别于其他的国有或国家赞助的组织如国有企业、国有商业机构以及国家赞助的一些“社会组织”等。继国企改革和核心政府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成为改革的第三个主要步骤,目的是要改革公共部门的组织结  相似文献   

4.
警察价值是与警察性质、警察角色紧密相连的。我国的警察价值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运用武装的、行政的和刑事的形式,以强制性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在我国,根据警察与统治阶级、国家与社会的价值关系,警察价值的主要形态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呈历史演进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警察价值已从注重政治价值逐步转向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并重,这是人民警察本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依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配置情况对我国现有事业编制内的单位进行分类,并分别改革.分类标准缺乏对事业单位这一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以及事业单位法律规范属性的分析,未能揭示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更多的是对事业单位现状的归类描述,对目前杂乱无序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清理意义,是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标准.本文认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特色的国家事业制度,还需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从组织的社会功能、价值目标、法律属性等方面对事业组织予以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因特网规模在全球范围的扩大和深化,全球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开始形成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价值方面将产生越来越来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从日常行为方式到社会组织原则和制度、再到政治行为方式甚至全球政治等各个层次。所有的影响都意味着,全球信息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构成或经济结构,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含义的重大社会变迁,这将要求人们在当代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审视当代社会生活环境和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是在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碰撞集中爆发的外在形式,其主要分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诉求难以满足和经济利益冲突转化为政治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三种类型。国际社会有着成熟的处置群体性纠纷的方法和经验,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建立社会调解机制、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和信访运行机制,探索构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是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遵循一定的治理价值取向,对全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规范、支配和控制的活动过程;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宏观上统筹各个领域治理,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过程多向互动、结构稳定平衡、价值多元等特点。国家治理能力既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绩效,也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国家治理法律法规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工作队”到“驻村第一书记”的不断再生产囿于国家宏观政治社会环境,更嵌于乡村社会环境变迁历程,是一个经济、政治与文化多领域交融下制度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动员和组织乡土社会以达成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是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主线,而党建动员社会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机制,是政治社会发展变迁的本质特征。在党政统合下,兼备政治机制与行政机制优势的派驻干部辅以资源联动机制和情感融通机制,通过自身独特的组织和政治特性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最终演变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较为成熟的制度,并且该过程呈现出了常规治理和运动式治理之间复杂微妙的“制度化”平衡。  相似文献   

10.
政治录用是政治系统为了填充体系中的政治角色对社会成员或组织进行的选择与诱导。它主要包括两种政治角色的录用,一种是公民角色的录用;一种是精英角色的录用。政治录用的标准在形式上分为政治标准与专业标准两个类型,二者相互矛盾又缺一不可。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社会价值导向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功能,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就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所必需的"制度设计"而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如荒政——之所以是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之路径依赖,其根因即在于此类公共行政内在之行政伦理能够转换为公共价值。此行政伦理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传统国家能够生成公共价值及其官僚体制能依此价值实现演进之内在道德根据。在学理上,它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2.
社会警务组织是国家警察的辅助力量,我国社会警务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现实的需要和理论的支撑。我国社会警务组织具有社会政治属性、法律属性和经济属性,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组织、保安服务组织和基层治安自治组织是我国社会警务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3.
政治调节机制是社会调节机制的总阀,对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与其他社会调节机制有着相应的区别与联系。正义、妥协、宽容是政治调节机制的价值,而优化政治调节机制,须从建立实现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机制着手。  相似文献   

14.
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争议的本质是议员的政治效忠问题。政治效忠表达的是个人或组织对国家的忠诚义务,其经历由道德义务向法律义务(首先是宪法义务)的转变。现代法治框架下,政治效忠集中表现为个人或组织等主体对国家宪法体制的尊重和维护,其主体包括个人、国家公职人员、政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但不同主体效忠义务的具体内容及其违反的后果均存在差异性。《宪法》上的政治效忠义务应通过普通法律予以具体化并应由相应的法律机制予以保障。香港议员对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承担政治效忠义务,宣誓是政治效忠的表现,不能以言论自由为由否认法定的宣誓要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早期的反垄断法包含多元的价值目标,包括保护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减少垄断企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而当前的价值目标主要是维护经济效率.通过研究美国反垄断法价值目标的变迁,可以揭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关系是一个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的变化过程;在中观层面,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从"科层管理体制"到"双重管理体制"再到"分类控制体系";在具体运作的微观层面,双方的关系是一个从"事业单位"到"挂靠单位"再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过程。其间,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缓慢剥离,整个变化过程的动力来源于治理主体的变化和治理技术的创新,背后的机制则是分散治理风险和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与道德或法律与伦理 ,都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元素 ,他们共同构成社会和国家生存与生长的规范基础和理想目标。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规范 ,法治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 ,具有作为社会国家治理方式的基础地位 ,而德治是政治的合道德性或伦理合理性 ,这是民主法制基础上的道德正当性诉求。德治与法治的内在价值关系应当是相互配应和相互支持的价值资源互补关系。这种政治伦理理念应当成为现代民主社会条件下的以德治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是国家的主要职能,经济则是社会的主要职能,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科学分析和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提高认识的预见性和实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并为之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工具。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选择何种类型的政党制度,关系到该国各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影响到社会公正和国家稳定的大局,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原因来自于其自身的经济,政治资源的匮乏。通过对弱势群体的产生入手,对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寻找问题的根源,并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导向提出若干解决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若干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