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 ,重点在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局 ,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今后农民素质的提高应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交际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着手 ,着重抓好城镇化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等几个重要环节 ,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农民的素质将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低下的现状,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受教育的主动性;加大投入,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保障;创新体制,增强农村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在分析我州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州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村小康建设是重点 ,更是难点。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为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既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又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现状及原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广大农村,在经济和教育水平都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要加速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必须抓住发展教育事业这个关键,真正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城乡教育文化流动与互助,同时开辟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以此来满足社会对农民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课题:大力培育农村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农民的低素质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培育,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正向作用,剖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了要对二代城市移民进行人力资本培育,包括改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具备在农村生产、生活和治理等领域的数字获取、使用、分享、创新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但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水平难以适配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农村缺少数字化应用场景、农民缺乏数字化理念和缺失数字化场景参与能力等困境。破解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应筑牢农民数字基础,丰富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普及数字化理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政策监管,建立差异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不仅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更是要求实现乡村主体——农民的现代转型。在乡村主体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下乡村文化存在制度、功能、内容危机等问题,而文化认同危机是其根本问题。乡村文化危机表明了乡村文化现代重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为乡村文化的现代重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苏南乡村文化建设也可以将此分析作为制定建设规划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提高乡村健康公共服务水平以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是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从安全饮水基础设施使用机会、生活方式与家庭健康水平关系的分析发现:造成农村居民家庭健康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均等没有影响到农村居民家庭的健康水平,并且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性。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要从“物”的提供转变为提高“人”的素养,一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培养农村居民的健康主体意识,二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小培养“人”的全面素养的发展,实现从外部支持发展向内生动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大批农村劳动力转换农民传统的角色,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变传统角色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面向"三农"转为面向城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色转换,并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若干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应然层面上,新农村的实践一方面是大力培育乡村市场体系,促进乡村私人领域的发育,另一方面是积极孵化乡村公共领域,扶持和促进民间力量的成长;但在现实上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失,如农民主体的缺位、集体性失语以及国家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单边包揽等。这些缺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结构性落差,是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必经环节,预示着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方向是实现乡村公民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宗族观念盛行、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等因素制约着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发展农村政治文化,应进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相应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并拓展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引导其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全面地了解农村商人之法律意识现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调查发现:18周岁至40周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构成了农村商人的主力军;农村商人法律意识感性层面还很不成熟,客观上表现为感知途径的狭窄等,主观上,因文化程度等因素导致认知能力较低;农村商人法律意识理性层面存在缺位问题,一方面,传统信仰相对于法律信仰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法的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人之法律信仰的养成;普法宣传一方面过多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普法宣传方式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对村民自治以来的农村妇女参政进行经验总结,以将其推广到更广大的范围,持续发挥支持妇女参政的作用,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赋予平等的参与权是农村妇女参政的前提;加强具体制度建设是农村妇女参政的重要保障;进行充分的组织动员是促进农村妇女参政的关键;加强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村妇女参政可持续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救助制度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农村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我国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应逐步降低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渠道增强资源配备,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建立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尝试将非诉调解纳入农村法律援助形式,不断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