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波于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次年春天冲过重重封锁线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此在刘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直至刘少奇离开新四军去延安。孟波由爱国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并成为一名自觉的共产党员、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给予他最深刻影响者莫过于刘少奇。  相似文献   

2.
李海流 《春秋》2012,(5):4-5
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山东滨海检查、指导工作。当时山东分局和——五师驻地在临沭县朱樊村,刘少奇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听取了山东分局和一五师的工作汇报.并对山东的抗战工作作了指示。7月底.刘少奇准备返回延安.鲁南军区就把护送刘少奇的任务交给了鲁南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3.
1942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华中局,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回延安。可能连刘少奇本人也不曾料到,回到延安的他竟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并从此成为党内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刘少奇在中共的地位提高的如此之快,当然与他自身在革命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杰出工作能力、非凡的理论水平有关。不过,毛泽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毛泽东为何如此重视刘少奇呢?近代湘江俊杰辈出,毛泽东和刘少奇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893年毛泽东诞生于韶山冲。5年之后,刘少奇则在和韶山冲仅一岭之隔的炭子冲出世了。19…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临沂市一度曾被誉为华东“小延安”,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省人民政府,新四军军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在这里长期驻扎,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相似文献   

5.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期达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刘少奇回延安,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  相似文献   

6.
1943年6月底,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在延安召开记者招待会.谴责军统秘遣特务试图暗杀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一时之间中外舆论大哗。破获此次惊天大案的功臣,就是那位曾被毛泽东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的布鲁。  相似文献   

7.
论刘少奇党内斗争理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同志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还是中国共产党内杰出的理论家。尤其他的党建理论,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建党学说,曾经得到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1942年10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刘少奇的《论党内斗争》时,毛泽东为此写了按语,称赞这个演讲“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①刘少奇的党内斗争理论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理论界对这一论题已有论述。但有学者指出:“研究者对此问题的论述比较…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60年代初期至中期。在这一时期.刘少奇全面主持党和政府的工作.负责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成功地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1年9月23—24日,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十分明确地讲,在中国.继承人是很清楚的.已经确定了,那就是刘少奇。但是,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则写道:“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1967年5月,毛泽东会见外宾时又提到.七千人大会时已经看出问题来了,修正…  相似文献   

9.
1955年,粟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并排列在十名大将榜首。粟裕是一位常胜将军,每每在作战前夕,他总是彻夜难眠,一遍遍地修改作战方案。由于长期用脑过度,加上头部负伤,他患下了经常头痛的毛病,痛起来头似裂开一般,往往被迫停止思考。不久,粟裕头上忽然多了个铁帽,引起了新四军官兵和老百姓的好奇。粟裕笑着说:“我这头上的东西叫镇妖器……”不少老百姓还信以为真:“怪不得粟司令打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春秋》2012,(5):1-1
1942年,刘少奇由山东赴延安,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一路艰险.其中最为险峻的就是穿过日伪重兵防范的津浦铁路。传为神奇的铁道游击队承担了这一段的护送任务,平安护送刘少奇到解放区,从而保证刘少奇抵达延安,筹备和参加中共七大,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1.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40年回国考察延安.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立即感到民主气息如春风拂面.并深深为共产党人所开辟的一代民主新风所打动.预言“假如更多的人象他们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从此.他把拯救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共产党身上。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了延安.也同样为延安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所感奋.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共产党身上.并非常赞同毛泽东关于用人民民主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曾经跟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他最终之所以下决心起义.不仅仅是因为怕北京这个文化古城被战火摧毁而成为千古罪人.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搞民主政治让他心服口服。他同时也给毛泽东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50年后共产党搞民主政治搞得还象今天这么好.他就真的折服了。  相似文献   

12.
陈立旭 《同舟共进》2014,(5):44-45,46-52
毛泽东生前十分信任汪东兴,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工作长达30年;汪东兴终生敬佩毛泽东,在毛身边兢兢业业工作。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转战陕北前,毛泽东选中汪东兴 汪东兴是1947年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当时国民党大批军队已进逼延安,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正准备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相似文献   

13.
1944年,我在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一营一连,担任党支部书记。为了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的战略联系,发展扩大苏中根据地,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同志亲自组织车桥战役。  相似文献   

14.
李昭把两个儿子留在延安 1929年,15岁的胡耀邦在湖南浏阳老家参加土地革命。1933年1月,他18岁时在江西中央苏区,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赏胡耀邦工作出色,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后又委以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好学上进。工作成绩突出。到了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胡耀邦当选为七大代表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中国人大》2014,(17):4+1-3
1954年9月27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当执行主席报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 1954年9月27日,刘少奇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表们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两次独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老一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如同毛泽东一样,刘少奇也是一位富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富有独到见解的领导人。刘少奇一生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他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刘少奇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党史学界一般认为,其起点是1948年9月他在中央政...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8.
1942年刘少奇离开新四军到中央工作后,代理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为争夺华中局书记一职,向代理军长陈毅发难,最后使两人的关系愈来愈恶化,并以饶漱石攫取了华中局书记一职、将陈毅赶出新四军军部的暂时胜利而告终。但历史终究会拂去其表面上的尘埃.还其本来面目。1953年底高岗、饶漱石的阴谋败露之后,饶漱石排挤打击陈毅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陈云说过:“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游云文选》第三卷,第371页)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是陈云反复考虑的问题。他曾讲,在延安的时候,听了毛泽东同志做的整风报告,看了毛泽东同志给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他就反复考虑,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他在延安时就讲过,为了做到实事求是,要做到“交换、比较、反复”6个字;后来又归纳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21,(2)
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有一段红色历史因其曲折辗转、意义重大而成为百年党史中靓丽的篇章,这就是1942年刘少奇奉中央之命由华中经山东秘密返回延安的历史。刘少奇返回延安,途经6个省,行程3000余里,共穿越103道敌人的封锁线,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了1942年的春夏秋冬。在山东,刘少奇一住就是4个月,调查研究,擘画山东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