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4年1月下旬,孙中山派蒋介石负责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筹备处工作。3月间,孙中山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张民达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该师参谋长。改编后叶剑英便以建国粤军第二师代表的身份,继续参加了军校的筹办工作。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积累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启发下,逐步形成一个必须建军的思想后作出的重要决策。孙中山在革命初期,对军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后有所认识,就想依靠和利用旧…  相似文献   

2.
“疾风知劲草,板落识诚臣”是周恩来总理对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本世纪中国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大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历史伟人。叶剑英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三大历史时期,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后又拥护毛泽东,晚年又匡护了邓小平,在革命进入危机关头,起到了推动、扭转历史局面的作用,用忠诚捍卫了革命事业。捍卫孙中山.讨伐陈炯明1920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便决心跟随孙中山,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1921年10月,孙中山部署军队,击败了旧桂系军阀头子陆…  相似文献   

3.
统战史上的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1924年5月5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孙中山兼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肖楚女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下设政治...  相似文献   

4.
李忠诚  刘苑生  曹燕 《黄埔》2014,(3):24-51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孙中山在世时,曾两次挥师北上,最后都无功而返。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1926年秋,国民政府兴师北伐。黄埔军校已经毕业的前四期学生,分别编入北伐军的各种部队,从中路、东路参加北伐战争;第五期的部分入伍生,也参加了北伐。他们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或乔装打扮,  相似文献   

5.
1981年10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台湾当局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原蒋经国机要秘书沈诚。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湾请示蒋经国,  相似文献   

6.
《传承》2006,(4):72-72
在党的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叶剑英元帅都扮演着关键角色。1927年7月,叶剑英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剑英获取张国焘密电,及时报信,在关键时刻换救了红军。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脱离险境。  相似文献   

7.
1950年叶剑英在广西(广东)彭建新1950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广东、广西两省和香港工委)第一书记叶剑英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专程赶赴广西指导工作,直到12月下旬才返穗。叶剑英在广西住了一个多月。此次广西之行,主要目的是帮助广西剿匪。此...  相似文献   

8.
上海中山学社社员、《世纪》杂志副主编沈飞德副编审撰写的《民国第一家——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以下简称《民国第一家》)一书于2002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关孙中山亲属与后裔最完备,也是最翔实的专著。为此,2002年8月22日民革上海市委员会、上海中山学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此书的出版座谈会。上海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和学者,孙中山先生的后人等4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议由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马克烈主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朱达人、民革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项斯文、葛剑雄…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7,(4)
正叶剑英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他早年投效的援闽粤军,是孙中山先生掌握的第一支军事力量,也是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所仰仗的重要武力。他的军事生涯源自粤军,在粤军中历经艰险成为将校,黄埔军校创建初期,他参与筹备并发挥过重要影响与作用,在大革命危难关头,以国民党中央军"黄埔嫡系将领"  相似文献   

10.
叶介甫 《黄埔》2007,(2):20-22
常乾坤,黄埔军校的优秀生.航空学校的尖子飞行员,文武兼备受重用/叶剑英评价:“积极参与外事工作有成绩、有能力,常乾坤在我党将来建设空军中可参加一定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风雨人生路     
通州区委书记1912年12月23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的一个地主家庭。8岁时我随父亲到了城里,从此离开了农村老家。我的伯父姚介忱曾参加兴中会,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1912年当了参议院议员,但在反袁斗争中差一点掉了脑袋。后来,他又因反对曹锟、吴佩孚、张作霖而被通缉,逃到广州参加了孙中山的北伐准备工作。他一生追求革命,我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受到了伯父的很大影响。我生长在中国充满民族忧患的苦难时代。1930年6月我在北京潞河中学读书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 ,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者 ,可敬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邓演达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坚贞不屈 ,于1 93 1年 1 1月 2 9日 ,被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杀害。今年是他殉难七十周年。邓演达是一位忠勇奋发 ,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家。他早年受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影响 ,参加了同盟会。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 ,于 1 92 0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援闽粤军第一师 ,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他英勇善战 ,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在 1 92 4年至 1 92 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上下求索1897年农历正月初一,王枕心出生于江西省永修县。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召集旧部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人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集结在中华革命党的旗帜下,投入新的战斗。王枕心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只是一个几百人的秘密组织,远不能担当巩固共和的重任,孙中山决定再次改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极大启示,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王枕心1918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读书。1922年学成归国,…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07,(4):18-20
叶剑英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国军事院校建设的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爱戴和崇敬。叶剑英同志与黄埔军校有一段难忘的历史情缘。2007年4月28日,是叶剑英同志诞辰110周年。值此之际,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有着一些共同纪念和颂扬的民族英雄。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台湾籍辛亥志士林祖密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人民日报》于1981年10月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忆先辈遗言,盼祖国统一》的文章,赞扬林祖密拒绝日本侵略者妄想利用雾峰林家在台湾的崇高威望怀柔台湾人民的企图,毅然廉价变卖台湾庞大家产举家回到祖国大陆,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学生和部下。鉴于林祖密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祖国大陆于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特邀林祖密将军的后代来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5,(3)
<正>林文英(1873-1914),男,原名林天泽,原籍海南文昌清澜镇世坑村人,1873年出生于泰国。年少就胸怀大志,通经史。中学毕业后自泰国赴东京留学,与孙中山结识,参加中国同盟会。毕业后返泰创办《华暹时报》,宣传革命,参加过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在患难中极力辅助孙中山,多次巧妙掩护孙中山脱险。1909年,遵照孙中山指示返琼成立同盟会海口支会。辛亥革命胜利后,任广东  相似文献   

17.
晓沙  安东 《台声》2007,(1):127-132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为谋共和,中山先生来到北京。1924年为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次年逝于北京。北京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孙中山的遗迹为千年古都增加了几分厚重与光彩,遍历孙中山蓓京旧迹,有很多取的流光碎影。  相似文献   

18.
时讯     
重要活动陈云林会见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的台湾人士2006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会见了出席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的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1928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今名。中山公园内有中山堂,1925年孙中山的灵柩曾在此停放。北京还有孙中山行馆,在地安门东大街路北,它是1924年孙中山到京后至逝世前居住的地方。北京香山碧云寺内有孙中山纪念堂。上海的孙中山故居在香山路7号,这是孙中山1920年迁入居住的地方,他曾在此会见中共代表李大创、林伯渠和共产国际代表越飞,写下了著名的《实业计划》。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原址在南京市长江路292号,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中山陵在紫金山茅山南麓,它是孙中…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委员马林与大总统孙中山在桂林会谈对促进国共合作做出重大贡献。会谈前,马林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介绍马林参加中共一大及其与孙中山会谈前后的经过。  一、马林出席中共一大前的简况  马林,荷兰国鹿特丹人,1883年诞生,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曾用马丁、马灵、马伦、斯列夫利特等10多个化名,又用孙铎为笔名,在中国的《向导》、《前锋》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篇文章。青年时代,他在荷兰铁路部门做工,1902年参加荷兰民主工党,①开展铁路工人运动,在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