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康》2021,(14)
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文字的内涵及分量之重。当代书法展作品中经常出现文字混用不分、以讹传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例,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学者、教授、书家没文化,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享有盛誉,但写错字也难以避免。因为,文字学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特别是在书法教育中的缺失,是造成文字使用混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言恭达 《群众》2013,(8):80-82
30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同时,还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3.
潘绍学 《创造》2014,(6):82-83
正长期以来,书界有一观点认为,毛笔书法是书法,硬笔书法不是书法。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使整个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技法研究、书法教学活动都呈现出下述几种情形:——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毛笔书法的理论多,研究硬笔书法的理论少。——在书法研写方面,表现为研写毛笔书法的书家多,研写硬笔书法的书家少。  相似文献   

4.
许江 《今日浙江》2013,(4):54-55
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是浙江享誉海内外的独有文化品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育50年,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史,代表学科基础、人才规格、当代拓展的基本轨迹和方向。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从上个  相似文献   

5.
言恭达 《江苏政协》2008,(11):55-57
<正>在建设江苏书法大省的高潮中,朱敏作为江苏的一名青年书家,不管从他的创作,还是书法活动的组织工作,都显示了他是非常有潜质力的优秀书家。在全省的青年书家中朱敏也显示出他的不同寻常的特点,应该说他是江苏青年书家中的佼佼者。这几年,他连续在八届国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其他的全国性的  相似文献   

6.
曹建平     
《今日浙江》2016,(7):60-60
曹建平是一位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笃行远足之人,是一位颇有思想和内涵的书家。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第三名、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金奖、第五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陆维钊奖”、第六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沙孟海奖”第七届全浙大展金奖等,获诗赞曰:“书家自古业余多,逸少闲来玩白鹅。更赖人生书一卷,铸成健笔写嵯峨。”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2,(8):52-53
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素养、人生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篆刻、书法、素描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自己的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当代文化情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文化修养——这就是“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给广大观众的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李逸峰 《求索》2010,(4):75-76,5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当代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作出反思,关注现代文明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文化,如何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书法文化正遭遇深刻的危机,但这种危机可以通过自身模式的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与理性文化模式的对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曾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和精神属性。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有力地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征途中,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了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盛敦荣 《中国发展》2013,13(3):38-4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内生动力.书法教育具有育人育德、文化认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造价值的社会功能,开展书法教育,将大大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加强书法教育,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文认为,书法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书法教育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在创新活动载体中提升书法教育成效;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促进世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袁媛 《前沿》2010,(16):168-170
《童学书程》是明代书家、书法理论家丰坊所撰写的一部针对学童的书法文献著作,对后世孩童或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书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童学书程》的版本校勘以及技法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丰坊书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献生 《创造》2010,(10):110-111
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几干年的文化史是这一艺术奇葩的土壤。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代表中国形象和精神的文化符号。书法的文化传统折射出中国艺术的生命状态,成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种审美理念。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13.
《福建乡土》2010,(4):F0002-F0002
方文达,结业于北京大学古文字与书法研究班。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全国第四、五、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五、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二、四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著名书家作品邀请展览”、“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等大型展览,  相似文献   

14.
蔡礼礼作品     
《今日浙江》2016,(23):60-60
“爱女红”,“写小楷”,坚持以一种高瞻远瞩、雄视古今的审美姿态,将字外修养取意、字内修养取法的人文理想,写进今人清逸雅趣的“小楷女红”中。这是人们对蔡礼礼书法的印象。蔡礼礼,从小学女红,学书法是在从教以后。她鉴古读今,转益多师,一有机会就向各路书法家请教学习,多年来笔耕不辍、长期砥砺,终有所获,先后获得第十届国展优秀奖、全国首届手卷展优秀奖。入展全国第四届兰亭奖,2012年摘得浙江省第六届中青展最高奖“陆维钊奖”桂冠,成为浙江书坛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有一种天然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把汉字写得好看。中国的文字、艺术、文化,莫不与书法息息相关,须臾不可相离。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的依止处。——衣雪峰"熊秉明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且不论这个论断是否有失偏颇,至少熊先生说出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王飞 《黄埔》2013,(3):95-96
中国书法,终究是一门线条的艺术。其书写对象是汉字,汉字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思想性。这样就决定了书法能够,也必须反映书家的审美心理、审美情绪和审美境界。书法有着深远的艺术意境,其艺术意境和情与理、形与神、丰富的结字和生动的韵律相一致,其表现形式与书写内容完美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陈继鸣的书法作品就有着一种内敛,看上去有着道家学派的那种玄远、超脱之美,其表现形式是  相似文献   

17.
何汉卿,自幼受家父影响,酷爱书法。在多年的潜心研究勤学苦练中,力纳历代书家所长,书风自成一格。曾任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作品多次由中国美术馆、  相似文献   

18.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魂灵,它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追求。汉字书法发展到今天,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汉字演变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字不灭,书法不灭。现代中国人,只有在一手敲键盘的同时,仍能一手写汉字,中国文化才能保得住根本。  相似文献   

19.
欧阳中石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生于1928年,山东泰安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主编、撰写了《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等学术论著;出版了《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符号,书法则是中华文化独创的艺术奇葩。中国的汉字与其它各国文字一样,最初是为了论述事实而发明和使用的。对至今日,汉字仍然在各种场合有效地履行着记事功能。汉字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还成为书法家手下的艺术创造。飘逸如春风拂面,凝重如高山峙立,清秀如寒梅傲雪,狂放如飞瀑凌空。5000年岁月,留下了多少佳作,迷住了几何书家。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不够它纵横驰骋,在一衣带水的东邻,在隔洋相望的新大陆,书法已在得到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