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霞 《传承》2013,(7):120-121
作为一个有强烈入世倾向的思想传统,儒学在发展演进中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了各异的存在形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牟先生对于儒家哲学的转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可能的儒学研究思路,可以揭示出"在世"之人伦结构直接发生在人的良知涌现处,并且为一切伦理学结构奠基,为各种社会制度安排提供合理与可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一直有不少学者表现出对于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朱子学的推崇。他们或是认为朱子学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或把朱子学看作救世之良药,或以为朱子学内涵现代科学精神。因此事实上,这一时期朱子学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现代的学术研究方式,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持续深入地进行着,并在极其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儒学精神的传播和儒家思想的普及,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浙江作为历史上儒学传播最为活跃、儒学研究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仅就宋明时期而言,就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整个东亚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范琐哲 《求索》2011,(7):121-123
"苏氏蜀学"作为中国经学思想范畴内的重要一项内容,它对中国儒学的发展和延续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式的桥梁作用;通过对"苏氏蜀学"产生、发展、确立的流变脉络及其主要思想学说体现着作的细致钩沉与梳理,可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苏氏蜀学"之"三教合一"的基本特征,并进而能够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人性论"三个具体的方面揭示出"苏氏蜀学"的核心理念内涵,为"苏氏蜀学"是在中国经学范畴内具有牢固地位的经学思想之说再次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儒学在台湾,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哲学思想而为当局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传统文化的基础,还是作为为了实现现代发展而走融会中西思想之道路的新儒家思想,都越来越深入地融进台湾的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儒学思想一方面对台湾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与基本范畴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台湾的儒学研究只能将之放在客观真实的台湾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也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而提供了一个儒学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康宇 《长白学刊》2013,(6):1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对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问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差异,但二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天然的互通性,社会历史经验也证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尤其在当代现实层面上,中国社会对二者的有机联结表达出强烈的需求。若能厘清二者联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结合点所在,联结途径问题,并能摒弃“马克思主义儒学化”“儒学马克思主义”等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定能彼此促进、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学以希圣希贤、以作为传统社会下的"君子"概念优先。《论语》中对"君子"描述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甚至到汉代更强调要"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重点变成好像以‘道义’为主,‘利’好像不能谈了。"林安梧说。  相似文献   

8.
<正> 台湾学者把儒学放到一个全方位面对西方文化的环境中研究,基本上显示了儒学现代化研究的未来趋势——儒学本位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因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儒学带来了来自民族深层结构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台湾已经处于新兴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阶段,以经济价值高于一切,并追求个人的人  相似文献   

9.
一自汉代“独尊儒术”始,经学作为古代中国具有官方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阐释学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工具;经学又与儒学天然相关,要求体道宗经、致用重文的一体化,进而成为钦定之学。这不但影响着封建大一统之下的皇权意识形态及其专制政治体制的沿革,而且也决定着经学自身的发生、发展与终结。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注定了儒学与经学的不同历史命运,显示出学术思想发展与伦理政治教化的文化层次分野来: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学,从先秦到当代,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文化影响;而立于学官的经学,在辛亥革命后遂成…  相似文献   

10.
赵艳芝  张冰 《前沿》2011,(12):146-150
孙中山互助道德观的形成,除受近代西方社会进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外,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和发扬。其典型表现,即是孙中山的"人格救国""博爱""世界大同"思想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观念在主旨及表达方式上的趋同。孙中山互助论与仁学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内心浓厚的儒学情结。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前沿》2011,(18):59-62
养生思想是传统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郭店儒简所见之养生思想却很少有学者关注。郭店儒简对养生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在生理层面上认识到需要对血气进行保养;在心理及社会层面上认识到需要用道德品质及"乐"对"心"进行保养。郭店儒简的养生说为早期儒学养生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学复兴已成定势。儒学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大作用,须看清中华民族现状,以明确可能弘扬的旧学说与亟待开启的新境界。当代汉语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已有很大变化;经过人民革命,中国社会结构、相应伦理、各项制度已发生根本变化;中华民族的国际交往须遵守共同规则,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中尚有不合乎这类规则的要求,因此需要儒学创新,从传统中开掘出合乎民族复兴要求的新说。儒学要寻求凝聚中华民族的方案,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哲学,建设适合中国人国民性的道德哲学,特别需要从儒学自身资源中开启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过的法权哲学。  相似文献   

13.
刘伟  陈寒鸣 《求索》2011,(2):130-132
一部儒学史生动而有力地表明:儒学具有一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儒学能够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因此,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并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切实体认儒学固有的内在精神,重振儒学的内在生命力,依掘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开辟儒学的发展新路,逐渐形成发展起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并能反映当代中国广大民众利益意愿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14.
彭焕才 《前沿》2011,(22):29-32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突出体现在"两降""四大"与"一不顺"等方面。按照社会公平正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必须树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公平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公平调整,建立科学机制、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结构关系,切实维护与发展大多数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儒教在复苏?     
<正>毕竟,儒教在中国人的心田埋藏很深,社会道德的重建,不能不回归本土资源。传统中国儒、佛、道三教并存,以儒教为先。儒教或儒学在西学东来后,受到了强烈的批判和冲击。科举制度的废除,新教育的兴起,使儒学的基础遭到破坏。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降,对科学与民主的诉求,更把儒学作为对立面进行猛烈的批判。解放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作为儒学的社会基础的家族制度,更被彻底摧毁。文化大革命中对儒学的全盘否定,对儒学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及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主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历史发展与民族历史发展相统一;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结合;以"人体解剖"为"猴体解剖"的钥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些方法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具体目标。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湖南省石门县形成了以农村村级社会组织为平台,  相似文献   

20.
周术槐 《前沿》2010,(9):93-95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影响遍及于社会不同的阶层。不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不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共产党方面,其代表人物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然而,在这些受过阳明心学影响的代表人物当中,他们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也不一样,社会影响也不一样,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化阳明心学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影响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无疑可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