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而日本政府则采取反华政策,极力阻挠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1972年7月田中内阁成立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出现了契机。田中内阁成立伊始,田中角荣首相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上展现了积极务实的态度,很快中日两国就实现了邦交正  相似文献   

2.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关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日两国人民为之奋斗了整整20年的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了,这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毛泽东、周恩来、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宋尧 《党史纵横》2012,(1):60-61
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在中日关系史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二十多年里,中日之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广泛地展开了“半官半民”式的多渠道交流。这期间取得了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缔结,如LT贸易的成立(1962年)、实现互派常驻记者(1964年)等。这一系列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为邦交正常化打下了不可或缺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2年,日本外务省依据<情报公开法>,公开了3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有关档案,其中包括周总理与田中首相的4次政府首脑会谈记录,姬鹏飞外长和大平外相的3次外长级会谈记录,以及以"竹入笔记"而闻名于史的周总理与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的3次会谈记录.这些外交谈判档案的解密和公开为我们研究30多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新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时的谈判有哪些焦点问题,经过谈判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能完满解决?在此拟依据日方公开的文书档案和会谈记录,回顾30多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并解读和分析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鹏 《党史博采》2007,(6):49-51
<正>2007年,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抚今追昔,世纪伟人邓小平曾是抗日战场上的战将,为驱逐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立下卓著功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航船,并成为中日友好条约缔结的和平使者;他更是中日关系永久性正常化的捍卫者,对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树恩 《党史纵横》2012,(11):54-56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由于在"反霸条款"存有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7.
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周恩来与高碲达之助在万隆会议期间的秘密会晤.按日本的说法,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它是战后中日两国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为半官半民的LT贸易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当事人的回忆,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的背景、内容,分析了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周恩来在这次会晤中表现出来的外交艺术.  相似文献   

8.
丁明 《党史文汇》2009,(4):14-20
1972年9月29日,正值菊花飘香、枫叶正红的金秋时节,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代表中国政府,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指出:"自本声明公布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孙翠萍 《党史文汇》2009,(10):11-15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南于在“反霸条款”上的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0.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值此中日建交40周年,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让日本大为尴尬的美国外交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11.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2,(25):64-65
今年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40年,本应多谈友好,友情为重。可最近日本有人总在那里没事找事,毒化气氛,竟要拿别人的领土做自己的买卖,真是天下无奇不有!中日两国不乏有识之士、清醒之人,不可由着这几个跳梁小丑的性子闹啊!理当"四十而不惑"。一是,作为两国的政治精英,知识分子,要摈弃以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的僵硬思维,超越"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心态。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央公论》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能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目前,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的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分为“潜在的强国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论”两种不同的认识。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主观色彩强烈、形态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剖析,有利于挖掘其中国观向好的趋势发展的因素,促进中日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内因和外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日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提出了同日本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愿望,制定了对日外交的总方针和具体政策,为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定,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周恩来与中日邦交正常化》重温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萧泓  刘锋 《党史博采》2003,(6):15-1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过令人难以忘却的创伤,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高瞻远瞩,冲破层层阻力,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978年,双方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掀开了中日外交关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罗平汉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中日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已有不少论述,而对建国初期中日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为何中日关系曾有20余年的不正常状态,而日中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又取得...  相似文献   

19.
卓爱平  王永贵 《广东党史》2005,(5):46-48,20
1956年中国决定宽大处理并遣返释放日本战犯,这是中国政府为恢复中日传统友谊、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周恩来关于发展中日关系需要“长期积累”设想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领导这一具体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周恩来,以政治家的恢宏气魄,展现出一个大国不念旧恶的宽广胸怀和致力于睦邻友好的远大目光。  相似文献   

20.
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林泓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25周年。25年来,中日关系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建立了各种对话机制和渠道,相互增进理解与信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