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国有资产不断增长,至今总额已达4万多亿元。但是,近十多年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测算,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近两年,国有资产仍以每天1个亿的速度在继续流失。制止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投资决策失误,经营亏损、国有企业承包租赁过程中的短期化行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对中方资产评估不准确,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等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累计达6000多亿元。这些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都可归结为是体制不顺造成的流失。既然如此,要防止因体制不顺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就只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要通过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但是,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推进过程中会具体化为对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评估、清产核资、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交易等工作,因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又具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因素。 一是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缺乏客观标准,因而具有将资产价值从低评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得到空前的增强,然而同时,国有资产却以惊人的数额在流失。我们认为,不管原因或形式如何,只要国有资产总量损失、减少而不能保值,即为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些流失,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经济管理不当造成的流失。由于经济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数量巨大,情况复杂,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积累,12亿劳动人民的血汗,共和国生存与发展的“家底”。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1亿元,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000多亿元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如何保护国有资产的问题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国人要问:国有资产都流向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累计达6000多亿元,平均每年约为50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如此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仅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而且决定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因而现代企业制度将从以下几方面根除国有资产流失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在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转化为非国有产权;将国有资产脱离国家监控,化公为私,造成非正常消失;将国有产权应得的收益转化成部门、单位或个人的收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不仅有各种非法手段,而且有各种合法手段。这种通过合法手段、合法形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笔者称之为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如果对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下一个定义的话,似可这样概括:它是通过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或法规(这些政策或法规是否有弊端和不合理部分暂且不论),通过政府行为或通过地方立法,经过中央政府的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批准,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对方采取的手段是非法的,而政府的有关部门却予以承认、同意和批准的。  相似文献   

7.
人才管理研究要着眼于未来世纪本刊编辑部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初步统计,从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国有资产流失达5000多亿元,其中竟有3300亿元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科技报告》统计结果,中国每千名人口中科学...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继续发展壮大。到1993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额达到了34950亿元,国有经济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仅对1994年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调查统计,资产损失及挂帐就达4438亿元,加上产权交易中的流失,数字惊人。流失的主要途径是: 中外合资合作及股份制改组中的国有资产流失。1992年全国8550家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其中5000多家企业出资(帐面价  相似文献   

9.
社会博览     
《前线》1994,(11)
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斗” 1950年至“七五”末,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万多亿元,其中“七五”期间投资为1.9746万亿元,结果仅形成全部国有资产1.65亿元。数以万计的投资以下面10种方式“漏”了出去。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存在重受贿轻行贿的观念,行贿人尤其是企业行贿的,多被轻处,给后面追讨流失的国有资产造成很多麻烦。"去年底,随着中国电信董事长常小兵落马,有媒体报道他涉嫌将处置资产以低价转让给私企国澳实业,致使8亿元国有资产流失。8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是否流失尚待相关部门调查,但腐败从来都是导致国资流失的主要原因。十八大以来反腐高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公有制基础,保持和壮大国家的财力,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对于防止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是极其重要的。 当前国有资产的流失,同忽视财务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流失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的经营过程跨越了改制前和改制后两个阶段。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使得国有资产的流失于改制后仍在继续,且大多与改制前具有相同的形式,结果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时往往无人问津。因此,有必要在找出原因之后,提出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多项办法,以防止国有资产继续流失,使国有资产在健康的环境中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3.
1.国有资产营运管理体制不顺、主体不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与多环节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控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不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产权管理是整个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产权管理不到位必然导致两种结果:其一,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国有资产关切不够。其二,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激励机制。 2.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国有资产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千金散尽还复来──国有资产流失漫议宋辰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每天以亿元计的数额流失。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总额已近万亿元。有人估算,用不了多久,全国的以国有经济为支撑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成为一个"空壳"。请看本刊专论──这是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有资产(净值)逾10万亿,而在经济学界流传着国有资产每天流失1个亿的说法。国有资产流失,不仅指交易过程中的流失,还包括各种跑、冒、滴、漏和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即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市场性流失和体制性流失两大类。前者如广西柳州农用运输车总厂下属的柳州增鑫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将价值超过6000万元的国企资产以50万元卖给一家私营公司。后者如中建八局北海公司由于投资者盲目决策,加上北海公司经营者炒卖土地等违  相似文献   

17.
1.经营过程流失。这是国有资产最主要的流失方式。主要表现形式如下:其一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具体表现是: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严重亏损。其二是在承包、租赁、分立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其三是全民企业兴办第三产业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其四是机关办实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五是组建企业集团时,企业为追求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不顺、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不活、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体制不严谨等原因,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快、流失途径之多、流失量之大,已经成了困扰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认为,在国有资产重组中还存在不少来自观念、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对国有资产变现的意义认识不足,错过了不少机会。国有资产既包括实物资产,也包括货币资产。在资产重组中必然伴有资产形态的变换,只有通过资产形态的变换,才能盘活存量、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有人担心资产形态的转换会造成资产流失。其实只要交易是公平公开的,流失不会产生。真正的流失是在交易之前产生的。帐面上的净资产价值并不是资产的实际价值,它并未经过市场的检验,交易只是把已产生的流失暴露出来而已。观念之差使我们常常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号下,流失了大量的资产,也失去了一次次优化重组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