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世界是对物理世界或心理世界的反映,可以分为三部分: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虚拟世界。客观世界是物理世界经过了心理世界但不带有主观印记,主观世界是物理世界经过了心理世界带有主观印记,虚拟世界是心理世界在语言世界的直接反映。三个世界的划分在语言学研究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前的世界和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和战后世界体系重组的走向.十月革命加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十月革命为20世纪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理论设定的"世界革命"与实际发生的"世界革命"有不同的内涵,对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应当以客观历史进程为根据.  相似文献   

3.
白立娟 《前沿》2011,(8):58-61
毛泽东是明确提出"改造主观世界"命题的第一人。毛泽东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主观世界基本理论、对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和目的、对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和主题以及对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创了理解世界的系统理论框架,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动力与必然趋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显现着强烈的现实关切和责任意识,表征着全球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由中心论向平等论的发展和嬗变,提供了颠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武器和精神资源,昭示着更为合理的新型世界秩序和全球伦理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5.
柯羽 《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4-106,67
本文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尽人意的原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生活世界三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源和梳理,并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视角对如何合理调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范德华 《思想战线》2012,38(2):125-126
一、哲学功能的拓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只讲认识世界和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列宁文本的挖掘和梳理 ,概括了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即 :提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 ,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首先胜利以掀起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提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的理论。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认识当代全球化的本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宁  许慧 《理论月刊》2015,(3):48-53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预设文化背景和信念储存库.他认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系统-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已经失衡,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并破坏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要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平衡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高个人交往资质.他将生活世界放置在交往行为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异化现象和解决现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我国培育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使得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建立起来了,于是便出现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自我世界的二重化——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社会历史的二重化——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实践正是在这种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刘冬雪 《人民论坛》2011,(9):204-205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念引入哲学,使得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建立起来了,于是便出现了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自我世界的二重化——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社会历史的二重化——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实践正是在这种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13.
李浩 《人民论坛》2010,(6):152-153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全球性的战略思维,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全人类共同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房广顺  张雷 《人民论坛》2014,(11):23-25
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在积极扬弃和超越前人世界和平观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世界和平以及怎样实现世界和平的问题.在世界和平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为指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世界和平的伟大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的成果即追求真理的结果,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去改造世界即创造价值。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真理因素,又包含价值因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邓晓影 《传承》2008,(10):38-39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史是近代主体世界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断扩展的结果,它的不断扩张不仅干扰并中断了其他文化各自的历史,而且对自身的历史也不断地再建构(如重构了古希腊罗马哲学、艺术和神学等),使它们统统成为世界历史的构件和原料,使世界历史更能世界历史地构图世界、统治世界。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阐明了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柯和黑格尔等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世界性视野,并推动唯物史观发展为世界性哲学,从而实现了其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资本批判为现实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理论旨归,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逻辑出发,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建构和矛盾,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建构不仅是我们当前认识“时代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现实路标。  相似文献   

20.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