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是陈云为告诫全党、全国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所作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论断,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不仅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更重要的还是为人口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我国是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邓小平同志曾提醒过我们: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恢复不过来。陈云同志1985年就说过“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因此,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1954年,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陈云提出了"四大比例"的主张,即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要按比例发展。在"四大比例"中,陈云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就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农业问题关系到稳定的大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陈云强调,"对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如果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一旦城市用粮接不上,  相似文献   

4.
张凤翱 《唯实》2007,(9):84-86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资,无粮不稳,无粮则乱.新中国成立以来,粮价波动引发物价波动的情况,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凤翱 《唯实》2007,(8):84-86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资,无粮不稳,无粮则乱.新中国成立以来,粮价波动引发物价波动的情况,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陈云同志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期间,对农业基础地位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陈云同志举例说:“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农业歉收,都使第二年的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陈云文选》第3卷第5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随后,由于粮食供应出现四次比较严重的紧张状态,到60年代初,陈云同志再次指出:“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其中关键是粮食。这已经有了几次教训”。(第163页)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了“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2007,(1):58-58,F000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宁夏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96万人.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12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居西北地区之首。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立国之本。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问题是我问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X的全局,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逐渐暴露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当前,关形成新”肉*度和生产组织形式,这就必然会出现了农村的产业化。一、农村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农村产业化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  相似文献   

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之际,重温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关于粮食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深化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确保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粮食生产要抓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至理名言。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全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近几年,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政策,农业形势明显好转,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使我们掌握了谋划全局的主动权。但是也必须看到,“三农”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
冷兆松 《党的文献》2007,1(6):55-57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4月2日,毛泽东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些著述对毛泽东这两个论断,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2.
2004年4月6日,正在患病住院治疗的原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同志,给亲友和同志们写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恳切地写到:"不送不收慰问金,不送不收保健品,不送不收有关涉及保健的用品、用具,不送不收大盆鲜花,不送不收熟食,不送不收贵重、进口水果."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影响当代中国农业20多年.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1958~1960年连续3年"大跃进"期间,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也出现了虚假浮夸、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严重问题,在此后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将8项增产措施名之曰农业"八字宪法",殊非适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和今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三农”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三农”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保护、科教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主要内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三农"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三农"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任务、必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文章从"三农"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农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并根据我国"三农"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闫志民 《新视野》2005,(4):13-16
文章深入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成因,把"三农"问题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三条途径双管齐下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强推进非农化的进程;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应该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研究、分析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必然性、约束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的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围绕服务“三农”去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以工哺农”发展新时期的到来,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职能必须由侧重经济建设,向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思想和观点,应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0.
志愿军第39军是一支有着骄人战绩的王牌部队,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在朝鲜战场奋战2年零9个月,歼敌4万余人.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七个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