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经8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商羯罗改革,逐步形成现代的雏形,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列①。巴厘印度教(Agama Hindu-Bali)②是印度教与印尼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宗教。以往许多介绍巴厘印度教的文章,大多以描写巴厘岛宗教风俗现象为主。但是,倘若要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巴厘印度教的实质,还必须顺延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巴厘岛传播…  相似文献   

2.
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可接触制,可以说是种姓制的极端形式。笔者在讨论种姓制度的一些文章里曾涉及到这一制度,但并未完全展开。本文旨在探讨该制度形成的历史,并根据笔者在印度的实地考察,介绍当今印度社会中不可接触制的实况。一、起源与发展从历史记录看,梨俱吠陀时期的印度社会似乎并不存在不可接触制。成书于后期吠陀时代的《夜柔吠陀》、《奥义书》文献中,出现了“乾陀罗”、“泥沙达”、“鲍尔卡萨”等被雅利安人轻视的人,但尚缺乏证据说明他们是不可接触者。公元前600—300年时期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是集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于一身, 探究人的自我认识及 其人性的现实的展开的科学。历史观念在历史上表现为古代人文的历史观念、近代理性的历史观 念和“科学的”历史观念等三种基本形式。历史哲学就是要借助历史思维去认识历史、思想、理性 和人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籍以获得对人性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馨宇  孙晶 《南亚研究季刊》2011,(2):94-100,114
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文明古国,两国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印度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去发现传统文化中还活着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而服务于现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印度思维模式的哲学基础的分析,提出印度思维模式的特点以及与中国的异同之处,并将其归结为一种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智慧。同时为了彰显出东方文化的特性,充分肯定和争取东方的话语权,特别对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也是对未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特别适合于印度哲学。哲学之受宗教影响,在东西方的思想发展史上屡见不鲜,而在印度表现尤甚。有的学者干脆称印度哲学为“宗教的哲学”或“哲学的宗教”。印度著名哲学家德·恰托巴底亚耶指出:“我们的哲学思想没有能从一切宗教迷信、神话想象、甚至对于典礼仪式的信仰中完全解放出来”。“宗教与哲学没有完全分离”。事实正是如此。印度哲学确有区别于西方哲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之于中国,可谓神秘而陌生。伴随着中印关系航程的启动,必然要经历一个相互磨合和认识深化的过程。如何使这一航程驶向光明的未来,无论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对于印度来说,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努力。基于此,"《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学术周"承办单位亚非研究所合作,本着认识印度、理解印度,为推进中印关系略尽绵薄的主旨,于2004年10月14日以"印度的发展与中印关系"为主题,在万寿山庄举行为时一天的研讨会。研讨会既有来自首都各单位学者、专家的奉献,也有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先生的精彩演讲,兹将其整理发表,以飨读者。从中您或许会发现对问题的探讨存有某种缺憾,唯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2009,(11)
2009年7月25日,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对全世界宣布,自己将不再使用Facebook了,原因很简单,他每天在这个社交网站上都要收到成千上万的人想要与他交朋友的请求,而公务繁忙的比尔·盖茨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请求.他无法分辨哪些是他认识的人,哪些是他根本就不认识的人.为了减少麻烦,不得不放弃使用这个社交网站.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从有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后,就开始在观察、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思考世间一切是如何出现或产生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人类早期哲学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印度哲学几千年的发展中,无数哲人对世界形成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或猜想。归纳、总结这些看法或猜想对把握印度哲学的基本线索无疑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虽然极为丰富,但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却是四种,即:转变说、幻变说、积聚说  相似文献   

9.
马来亚同印度的接触,大概可以回溯至公元前的几个世纪,虽然还不能完全证实,但几乎已是定论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马来亚与印度正好扼守孟加拉湾的两端,遥相直望.对季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使隔海相望的马来亚和印度之间通过海路建立联系成为可能.双边贸易、人员往来、文化的交流随之展开.对于马来亚印度人的研究,国内外一般多限于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很少关注英国殖民统治前的马来亚印度人情况.从历史上看,早期的马来亚印度人在马来亚的活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对马来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宏明 《西亚非洲》2002,8(3):26-31
智慧哲学在非洲哲学中属于传统哲学,即文化哲学的一个分支。非洲传统哲学由人种哲学、宗教哲学和智慧哲学构成,它与政治哲学和专业哲学并列构成非洲哲学的三大流派。非洲传统哲学有“集体层面”和“私人层面”之分,二者处于不同的认识层次。一般而言,前者是同集体性的大众信仰联系在一起的;而后者系诉诸批判性分析的个人思考。智慧哲学属于传统哲学的私人层面,它是与非洲传统社会中某些哲人个人的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徐克谦 《西亚非洲》2023,(3):26-50+156
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之间的比较与会话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这两个哲学传统之间一些共同点和相通之处的会话与比较,有助于突破比较哲学研究中往往以西方哲学作为哲学的唯一标准的思维定式,从而揭示人类哲学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对基于西方哲学概念逻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所谓普世性进行反思和质疑,进而为探究或建构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普遍理性、共同价值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可以在以下相关话题上展开会话与比较:一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各自的所谓“合法性”问题及其实质;二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关于“存在”问题思考的比较;三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思维模式和逻辑方法方面的相通之处;四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知;五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社会政治哲学与民主问题上的共同话语。中非哲学之间进行会话交流、互相借鉴,将有助于促进中非人民之间心相连、情相通,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发现”和发展,为客观研究并实际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近几十年中该学科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印度是最早接受西方社会学影响和开展社会性研究的不发达国家之一,因此历史地了解和认识印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具有特殊意义。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在印度的兴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印度社会学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回十九世纪,当时英国人认识到研究印度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对行使政府职能必不可少。其根据是:英国官员、传教士和旅行者十九世纪已开始在印度收集整理各种社会材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印度在参与印度洋安全治理方面表现积极。印度赋予了自己多重角色,包括"印度洋上的最主要的利益攸关方"、"印度洋地区净安全提供者"、"印度洋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印度洋安全架构中的领导者"等。印度还不断更新其参与理念,并积极参与治理实践以强化这些身份角色。但印度要成为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印度洋安全治理的领导者"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认为,印度的印度洋政策思维有多个维度,既有安全治理维度,也有地缘政治和海权维度以及海洋经济维度等。正因如此,印度在参与印度洋安全治理过程中也存在借助"地区安全治理"之名以谋求自身地缘政治和海权方面优势的自私行为。  相似文献   

14.
印友经济的发展前景 ,不仅关系到对未来印度综合国力的评估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否到来 ,及国际经济格局乃至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等重大问题。作者在对印度经济发展前景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对印度经济发展前景进行某些推理分析。作者认为 ,本世纪中叶 ,印度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来印度对中国认识的复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到印度独立,一些著名的印度人士不断论及中国。他们形成了近代以来印度较早的中国形象建构。独立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特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爆发,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出现负面的趋向。1990年以来,随着中印关系逐步改善,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变得客观理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印度哲学是世界古老哲学体系之一,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发展史,它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与西方及中国哲学很不相同。无论在西方哲学还是在中国哲学中,某一时期的哲学派别一般都持续有限的一段时间。后代的哲学家对先前的哲学思想虽然也有继承和吸收,但在哲学体系上,一般不完全套用先前的形式,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些“古已有之”的固定在“理论模式”之中。即便有套用先前哲学体系的形式,或把自己限制在古代某些思想模式中的情况,也不是一种全面的套用,而只是在若干方面,或在若干问题上祖述前人的说法。但在印度,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与政策选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背景下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中国妖魔化,污蔑其对印度构成安全威胁。中印边界战争加剧了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安全担忧。在狭隘民族主义思维作用下,印度英文媒体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及中印关系进行大量负面报道,在印度社会掀起持续的反华逆流。囿于对华安全上的认知偏见和国内政治中的民粹主义风气,印度人民党以"中国威胁"为由对华持强硬立场,对印度的对华安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印关系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8.
印度近代宗教改革中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实现 ,西方的宗教观及其哲学、政治、社会与伦理思想也渗透、传播到了印度社会。主要在民族独立动机的驱使下 ,印度近代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诉诸西方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和入世进取的思想 ,同时汲取印度古代宗教的思想遗产 ,致力于革新本国宗教传统中的不理性、非人道和消极玄虚的因素 ,表现出了一种较明显的世俗主义取向 ,并对印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印度人移民印尼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呈现出民族、宗教、职业上的多样性,印尼的印度移民主要集中在雅加达地区。二战后至今,雅加达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印度人组织,这些组织对印度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印度教与印度种姓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种姓制度不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分工形式 ,它同时也是一种印度教的教阶制度。它被古印度的婆罗门经书赋予宗教上的“神圣”起源 ,又从印度教的神、哲学中获得了一种玄秘的“合理性”证明 ,且切合于印度教宗教生活方式的实际需要 ,以此能够在印度社会中长久地存在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