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飞 《青年探索》2007,(1):87-90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与自身的先赋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确实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在就业中遭受一定的社会排斥。“新失业群体”的父辈由于本身的失业下岗而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体制转轨境地,使之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2.
以人与物的接触或是人与人的非面对面的远程接触为基本特点的无接触经济建构了一种新的交易组织形式。它通过节约人力、交通、时间和摩擦成本而节省交易费用。无接触经济可能使消费者受到"协同式双重剥削",并引发数字排斥、情感冷漠、心理恐惧、隐私侵犯、伦理责任不清和就业排斥等社会问题。对此,倡导提供数字社会工作服务,也是一种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4.
贫困问题的缓解以致消除是当今社会一定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难题.城市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排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排斥与贫困和能力剥夺中的一些概念有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较低的贫困发生率是以农村的整体贫困为代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城市贫困则与社会排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着他们的利益诉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着一些困境:社会性排斥、社会保障差、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就业途径受局限等.为此,要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就业服务和培训模式,加强维权组织建设,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陈卓 《青年探索》2013,(3):71-76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认同与排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这背后反映了明显的阶层差异。在生生(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还是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均可以看到认同与排斥的互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作用于学生,还是学生作用于教师,都体现了阶层上的对应性,表现为对同一阶层的认同和对不同阶层的排斥。就同一主体而言,不管是“有意”排斥还是“无意”排斥,与自己社会阶层相似的人才可能成为交往对象,这是由生活习性造成的“品味资本”的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婚姻和就业作为个人积累社会资本的途径和手段的特性和意义.作者认为,婚姻和就业都是个人和家庭积累其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和网络产生的社会资本是有条件的,需要以婚姻关系的良好运行为前提;而通过就业和工作关系网络产生的社会资本,则具有明显的个人属性.若女性遵循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规范,忽视通过就业和工作网络创造保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本,而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家庭,这就意味着投入风险较大的社会资本的"生产",因此将承担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的风险.面对婚姻和就业,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自主地决策追求和积累其社会资本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侯志阳 《青年探索》2004,13(3):31-34
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当前青少年乙肝病毒携带者面临的就业、婚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排斥,探讨了其形成的内在动因,提出建立社会公共卫生预防机制、减少社会公共安全成本等若干创造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根据这样的标准,结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度个案调查,笔者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主要是就业排斥,而非就业歧视。相应地,消除这些障碍主要应该从制度变革入手,并具体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所谓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被保持在合理和适当的范围之内,即便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也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在我国,残疾人群体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目前,我国的残疾人人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涉及到1/5的家庭。一直以来,残疾人经常遭受着其他社会成员在观念、教育、就业、制度、环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排斥。要促进残疾人最大利益的实现,达到社会的最佳发展状态,就必须树立新的残疾人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扶弱助残"的责任意识以及强化个人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