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产保全是一项临时限制当事人处分财产的强制措施,对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将来生效裁判的执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财产保全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被滥用,会对被申请人造成重大的损失。我国民事诉讼法只是简单地规定,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而对至关重要的如何赔偿问题却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本文主要探讨了申请财产保全错误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处理程序三方面的问题,以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和认为必要时采取财产保全的措施,以保证将来的判决得以有效的执行,但同时又在第95条中规定: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但在一起民事纠纷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法院对此却作了不同的解释。原告方申请财产保全,于是法院冻结了被告的银行帐户,不久,被告以其所有的不动产期权设定担保(该期权价值高于所冻结财产且未设定其它担保)要求法院解除财产保全,但遭到了法院的拒  相似文献   

3.
我国侦查阶段的财产保全制度处于缺失状态,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受害人的权利保护,不利于法治的完善。制度缺失的原因现已不是制度引入的障碍。国际上,有刑事附带民事制度的国家,在侦查阶段均有财产保全制度,没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国家,在侦查阶段也有关于财产刑的保全措施,因此,有必要引进侦查阶段财产保全制度。建构侦查阶段财产保全制度,除了尊重民事诉讼法的原貌外,还应顾及刑事侦查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商事仲裁立法仅规定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两种保全制度,但实践中,争议一方采取的可能给对方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措施或行为并不能被财产或证据两大对象所涵盖,因此,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构建临时行为保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临时行为保全制度包括:赋予仲裁庭发布临时行为保全的权力、严格规定临时行为保全发布的条件、法院对仲裁中临时行为保全措施的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司法     
《人民政坛》2015,(3):5
最高法出台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据《人民法院报》2月4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4日正式发布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部司法解释进行解读。据介绍,《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司法公开、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前证据保全,我国证据保全制度日趋体系化。然而,涉及诉前证据保全的各规范性文件在管辖、申请要件、担保问题上的规定却不一致;其程序设置、保全证据的效力也不明确,还存在将证据保全与民事保全相混同的问题。为此,应当转变理念,凸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统一立法规定,确立证据保全制度的独立地位,加强程序保障,明确保全证据的效力,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诉讼财产保全保险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诉讼财产保全担保的新型保险,存在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种产品模式。保证保险模式下,赔偿责任直接指向保全被申请人的损失;责任保险模式下,赔偿责任针对保全申请人的侵权责任,存在条款设计不符合责任保险要求、保单保函构成保险之外的保证责任等风险。诉讼财产保全保险应采用保证保险的模式,由保险公司向法院出具保单说明函,发挥对诉讼财产保全担保的替代功能。责任保险模式的诉讼财产保全保险可以保留,但应回归防范侵权责任之本质,与法院审查诉讼财产保全申请并无关联。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指导文件,并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示范保险条款和保单说明函样本。  相似文献   

8.
代位权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制度,是债权人只有通过诉讼才能行使的权利,因此要有程序方面的具体规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对代位权已经作出12条的解释,既有实体方面的规定,也有程序方面的规定.其中的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是关于诉讼方面的司法解释。文章从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来探讨这一司法解释的问题,以便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 ,人民法院因作出错误判决且不能执行回转、在审理和执行案件中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生效法律文书错误 ,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 ,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0.
质疑民事案件抗诉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和行使其职权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对民事抗诉的规定散见于《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对民事案件的抗诉制度进行规定是在 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 ,除此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仅对民事抗诉制度作过一些司法解释。这是当时民事诉讼职权主义诉讼结构模式和移植前苏联民事诉讼制度的产物。《民事诉讼法》颁布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司法改革 ,特别是民事诉讼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民事诉…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20余年来,民事审判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情况和问题需要对原有的法律规定作出修改,有些需要在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重点介绍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证据部分规定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2.
信息     
正中西部首家民营银行在重庆获批筹建重庆市金融办信息显示:中国银监会近日批复同意在重庆市筹建重庆富民银行,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家民营银行,定位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银行",其经营模式为"扶微助创,实体互联,立足两江,辐射库区"。重庆将建民事财产保全中心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制定《关于全市法院建立民事财产保全中心规范高效开展保全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在全市三级法院建立民事财产保全中心。民事财产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打民事官司往往因为《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线条粗,管辖异议处理模式行政化和司法地域化等因素的影响,不时地引发当事人“争管辖”、法院“抢管辖”的纷争。管辖纠纷和信访事件的大量出现,大大降低了法院司法中立的地位和裁判的公信力。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司法理念指导下,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应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不得报请上级人民法院交其审理;上级人民法院“下放”管辖,应当作出裁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定。法学界普遍表示,这个司法解释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体现了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和正义性。然而,一些律师则明显持谨慎乐观态度,“良法需要执行法律之人以良法的立法本意去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可以查封、扣押其应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并可采取拍卖、变卖查封、扣押物的方式强制当事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查封、扣押物拍卖、变卖价款的多少,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应当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否则就可能滋生司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损害当事人利益,损害人民法院形象。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人民法院在处理查封、扣押物的操作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律师信箱     
法院的执行对吗?编辑同志:因我公司经理与某信用社主任关系较好,所以我公司的车经常停放在信用社的车库内。前几天,某法院执行庭到该信用社执行任务,发现我公司的车停在车库内,遂将车扣押至今未还。请问法院的做法对吗?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读者周营周营读者:本案中法院采取的扣押行为,是强制执行措施。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过程中,被执行人必须是在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中承担某种义务的人;被执行的财产,只能是生效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被执行人的财产。本案的被执行人是某信用社,你公司不是被执行人,法院扣押了你公司的车是执行了案外人的财产,因而是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如果发现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理论视野中的异议登记——兼评《物权法》第19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乃煌 《求索》2007,(5):102-104
旨在评价现行登记公信力的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此制度与更正登记、财产保全等制度密切相关。其制度构造,须着重考虑其生效条件和法律效力。颁布不久的《物权法》在这方面的贡献与瑕疵,有待于在未来相关司法解释中予以发扬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尽管法院调解经历了从解放区、建国后“调解为主”到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注重调解”,再到1992年《民事诉讼法》“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调解”的立法性淡化过程,但迄今为止,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民事案件半数以上仍然是经法院调解结案的,调解过程中出现了和稀泥、背靠背调解、强迫调解等违法现象。对此,学界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有关“淡化调解”、“调解制度改革”的有价值的见解。法院调解究竟应当如何改革?呈现何种未来走向?笔者将通过对法院调解的制度分析和过程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一、现行法院调解的性质界定按照现…  相似文献   

18.
台湾法院调解制度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1999年修正后的台湾民事诉讼法为依据,介绍台湾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最新发展,包括起诉前的调解及诉讼上的和解.台湾法院调解制度观念先进,体系完整,规定具体,便于操作,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增设了行为保全制度,极大地完善了我国诉讼保全体系。但该制度过于笼统、粗糙。有必要在编纂体例、具体内容、适用条件、审查程序以及救济机制等方面借鉴日本行为保全制度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应在诉前保全和诉中保全中均坚持当事人申请原则,完善适用行为保全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并通过保障被申请人参与权,赋予当事人复议权、提供担保撤销权等方式强化救济。在条件成熟后,还应当制定独立的民事保全法。  相似文献   

20.
浅析民事二审程序的审查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51条明确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这一规定明确了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权限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第35条又规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再次明确二审法院的审查范围以“当事人上诉请求”为限,充分体现了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和当事人处分的原则。据此,二审程序审查一审裁判的范围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似乎已明确肯定。但笔者以为,下述问题仍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