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周与其子延年是西汉著名的律学家,《汉书》专为之立传。杜周所著称《大杜律》,杜延年所著称为《小杜律》。大小杜律对两汉、三国、两晋都有影响。杜周在两汉的名气很大,其律学影响也颇为不小,是封建律学家和执法者的代表人物。杜周的“大杜律”早已散佚,不仅全豹,一斑也无从查考。仅在《汉书》中保留了几百字的言行录。但是,这短短的数百言,却为我们提供了透视封建法制的端倪。杜周在汉武帝时开始作过廷尉张汤的“廷尉史”,因为“奏事中意”,很得武帝的赏识,被信任重用。张汤死后,继任廷尉。廷尉是汉朝最高审判官,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杜周的为人不好多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5月10日,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和离退休管理处组织部分老师,举行“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历史功过”座谈会。自我院南区建设中发现了西汉御史张汤的墓穴后,学院青年学者及离退休老同志都高度关注,积极查阅史料,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吴孝先老师写了近两万字的《对张汤的初步论述》,从张汤的生平、张汤的功过、张汤的法律思想及其在法学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石文炎老师以《史记·酷吏辨》为题进行研究。会上,吴孝先、石文炎、邱世华等老师积极发言,谈及了西汉大臣张汤在盐铁国有、货币专铸等方面对西汉政治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张汤是汉武帝时的一名酷吏。他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吏之家,童年时,他父亲出门办事,留他看家,他不小心让老鼠将家里的肉偷走了。父亲回来后大发脾气,将他痛打一顿。张汤十分窝火,便掏墙掘洞,捉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尚未吃完的肉。于是,张汤在家中设了一个审判老鼠的法庭,对老鼠又是起诉,又是用刑,又是宣判,又是治罪,完全像一个老  相似文献   

4.
李成林 《政府法制》2013,(14):19-19
东方朔为汉武帝侍臣。一次武帝大祭后,下令把祭肉赏赐给朝臣和侍从.时值三伏天,大家等得汗流浃背,负责分肉的官员却一直没露面、东方朔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向同僚说:“大热天应当早点回去,不然肉都快放坏了,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主父偃飞速升官和一朝遭诛的事迹颇耐人寻味。主父偃是齐临v人,先学“长短纵横术”即战国纵横家那一套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后来又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学问大有长进。他在齐国诸侯王子弟间活动,以求个一官半职,但因受到其他儒生的排挤,未能如愿。家中贫穷,无以为生,借债也没有人借给他。在齐国待不住,就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同样得不到信用。他对诸侯王很失望,就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来到首都长安,投大将军卫青。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也未引起武帝的重视。时间一长,穷愁潦倒。主父偃干脆直接上书武帝,对…  相似文献   

6.
唐国强 《政府法制》2014,(17):14-14
汉武帝末年,盗贼纵横,群匪乱起,大小团伙若干,武帝派使者着绣衣,持虎符节仗,调动军队围剿,斩首达一万多首级。为杜绝民众造反,颁布了一道叫作“沈命法”的法令,该法规定:盗贼兴起而没有发觉,发觉了而不去剿捕,或剿捕盗贼的数量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各级主管官吏将受到严惩,二千石及以下的一律处死。  相似文献   

7.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再一种便是“精神贿赂”。留心观察,常见的精神贿赂大致有拍马屁、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几种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璋钓鱼,半晌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  相似文献   

8.
西汉高祖至哀帝,共46任丞相43人,汉武帝一朝就有13个丞相。武帝君临天下53年,是西汉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更换丞相频繁,在秦汉皇帝中亦少见。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相似文献   

9.
或许是历史机缘的巧合,在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建设过程中,赫然发现了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于是校方就势在这个遗址上建立了一个陈列馆。这个陈列馆的建立引发了人们对张汤这个历史人物的极大兴趣,对这个被司马迁列入"酷吏"行列的人物究竟应当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呢?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西汉历史上"酷吏"张汤的活动进行了客观而系统的叙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的十三州部刺史,史学界讨论不多。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只在“分封诸王”制度中讲到“汉武帝又设刺史,按六条考察玫事。第一条考察豪强,其余五条考察郡守。六条外有不成文的一条就是考察国王,有罪状便奏闻。”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只作了简短一般的叙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政府法制》2014,(26):37-37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其方式是“滴血认亲”,认为“血相溶者即为亲”。而《南史》却记载了一则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骨认亲”的故事。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齐宫东昏侯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学,被武帝看中,入宫后七月即生下萧综,宫中都怀疑非武帝亲生。萧综长大以后,去盗掘东昏侯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见其果真能渗入尸骨中,萧综半信半疑,后又杀了自己的亲牛儿子,用自己的血在儿子的尸骨进行试验,血液仍能渗入骨中,于是深信不疑。后来萧综投奔北魏,改名萧缵,并表示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综是否为东昏侯的亲生子,不再重要,现更已无法考证。但“滴骨认亲”的不科学性,已为人之公认。  相似文献   

12.
汤忠赞 《中国司法》2003,(11):36-36
路,《离骚》上称:“回朕东以复兮,及行迷之未远。”指的是道路。 路,还可指为道理,即理路。《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路,亦可比喻权位。《孟子公孙丑上》:“夫子(指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路,泛指大。《史记·武帝本纪》:“路,大也。”《管子·四时》:“国家乃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国家的监察制度,始于周秦,发展于汉。当“文景盛世”之后的建元初年,冗官弊吏已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严重隐患。汉武帝以“七国之乱”为训,大张旗鼓地整顿了一番吏治,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健全监察制度。除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外,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各派刺史为固定的监察官,负责对部内郡、国以下官吏进行监督,开创了职能部门独立行使监察权的先河。武帝还手定“六条”,作为刺察工作的准则,其内容是:  相似文献   

14.
汉朝初期,统治者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力主恢复生产、经济,巩固政权.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日渐强盛,至武帝时期达到极盛.此时,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作为历代皇朝的的正统思想一直影响至今.而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孝”思想更是被统治者极力推崇,将其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以孝治天下”.而为了维护这种国策的推行,汉朝统治者逐渐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针对不孝的惩罚措施,在推动了汉代“孝”文化的传播,也对现代老人赡养方面的法律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活在当下     
汉宣帝继位之初,下诏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不料却遭到了光禄大夫夏侯胜的反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大臣们一阵惶恐,胆敢反对皇上的诏书,这还了得?他们马上联合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夏侯胜“大逆不道”.顺便把不肯在奏章上签名的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这两个人被一起逮捕下狱,判了死罪,等待处死。  相似文献   

16.
海川 《检察风云》2004,(8):56-57
大连一瓦缸煨汤馆的女老板,在获得江西南昌人刘先生发明制作的专利产品“煨汤加热装置”的独占使用权后,开业仅一个月,便发现其独占使用权被另一家酒家侵犯,遂将侵权者告上了法庭,由此——2003年12月4日,记者慕名来到“大连明记民间瓦缸煨汤馆”采访,尽管这天大连下着大  相似文献   

17.
西汉高祖至哀帝,共46任丞相43人,汉武帝一朝就有13个丞相.武帝君临天下53年,是西汉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更换丞相频繁,在秦汉皇帝中亦少见.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相似文献   

18.
诽谤木“诽谤木”又叫“华表木”、“表木”,相传是中国最早的举报雏形。据司马迁木”,《史记》卷十《孝文纪》记载,远在五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就立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凡政有得失,民皆可书于木上。在晋代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第八》里也有记载“尧设诽谤之木”。这里说的“诽谤”,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工具,即为路标。同时,人们还可以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诽谤木”改为“华表木”、“表木”。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  相似文献   

19.
陈秋兰 《中国律师》2002,(12):79-81
其实早就想写写汤忠赞了。因为汤忠赞有太多可以写的内容:他目睹了中国律师业的复苏与繁荣;他参与了中国律师业的改革与探索;他对律师管理工作提出过积极的设想与建议……可能是因为和汤忠赞太熟悉的缘故,我倒不知道从何下笔了。和中国律师一起走过来的汤处长先说称呼吧。“汤处长”“老汤”,我们都这么称呼他。老汤戏称自己是全国范围内,在律管处长位置上“盘踞”时间最长的人。的确,他担任江西省司法厅律师工作管理处处长16年。难怪他说起律师管理工作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当然,大家对汤处长还有一些更亲切更生动的称呼。像“汤…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发明了“四莱一汤” “食色,性也”,历史上有无数饕餮之徒,想方设法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反对公款消费的第一要务,是与公款吃喝作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