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现伟  李全喜 《前沿》2009,(2):102-104
近年来,在人和自然关系上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都存在“自然报复论”的思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自然时人类的报复。文章分析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内涵,反思了自然报复论引发的现实问题。认为所谓的自然报复是人类行为后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小康》2020,(12)
正人类要与自然平和相处,就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适当利用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要去彻底征服自然。如果抱着改变自然界的企图,自然界就会疯狂"报复"贪婪的人类。我以为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才会记住并经常回忆起昔日农村的美丽,没想到自己认识的许多80后、90后也对我说,他们很怀念小时农村里美好的田园。那清澈的河流里,有鱼有虾,孩提时代在家乡的小河边捉鱼逮虾,是难忘的  相似文献   

3.
报复型犯罪是犯罪人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刑事被害人在遭遇犯罪侵害后,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实施报复犯罪,从被害人转化成新的犯罪人。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被害人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提高其对自身主体地位和诉讼结果的认同度;充分运用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措施,提高刑事被害人的受偿度;建立国家救助与社会援助制度,缓解被害人生活上的物质窘况。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预防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门的被害人基本法,明确被害人权利和保障程序;成立被害人事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被害人的救助和犯罪预防;发展、完善社工制度,加强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确保被害人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道德教育体系,削弱、清除报复犯罪的内因。  相似文献   

4.
吕宁  韩强 《理论月刊》2003,(10):116-118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成立的世贸组织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争端解决机制中引入交叉报复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加强裁决的执行力度,使成员方遵守有关协议。但是这一做法会否取得如设计者们所预想的效果呢?本文从交叉报复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实现目的的有限性两个方面对此作出分析,认为交叉报复并不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向雅萍 《理论月刊》2008,(4):143-146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报复措施是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的最后救济手段.尽管WTO框架下的报复制度相较于GATT的有关规则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该制度仍存在诸多缺陷.多哈回合中,成员们提出各种议案以期完善报复制度,但至今未达成协议.有必要对这些修改建议进行深入分析,在尊重法理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利益集团都能接受的报复制度的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6.
晓清 《民主与法制》2008,(15):39-41
重庆男子徐刚一身的侠义和豪气,多次被评为“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2007年8月,他挺身揭露了一起诈骗案后,为避免家人遭到报复,便和妻子周辛商量假意去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然而,等这场风波平息后,徐刚找妻子复婚时,周辛却突然变了卦,不愿再与他生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近百年来,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类自身也饱尝了自然无情的惩罚。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愈来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钱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一百年前的断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o自然界以它一次比一次更为残酷的报复告诫人们,人对自然“掠夺式”的改造,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而且还有各种各样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灾难。进而言之…  相似文献   

8.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一样,具有一样的机体与机能,大自然为之提供了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成为他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应该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必须深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对大自然的伤害;此外,还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相似文献   

9.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血亲复仇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但却因家国文化、儒家孝仁思想、侠义之风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汉唐时期的立法除短暂施行的《轻侮法》外,虽然对血亲复仇严令禁止,但在"以孝治天下"和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政策下,实践中出现了曲法为情和合法悖情两种不同处理方案。以史为鉴,当下应当以司法公信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司法公开与论证说理,建立被害人心理疏导机制,从而深化公民法治信仰,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从文化根源上防范血亲复仇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Victims of injustice and aggression may 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the perpetrator(s) that may impede their efforts to cope with the victimizing experience. We examined to what extent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responses to victimization in terms of revenge and forgiveness depend on offense type. Of 455 Dutch students from various educational levels, 379 participants reported being victimized by incidents of injustice, aggression, or violence. These incident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ype and related to respondents’ self-reported revenge, avoidance, and benevolence toward the perpetrator. Victims of criminal offenses (physical and sexual violence, theft, and threat) reported less forgiving motivations than victims of noncriminal transgressions (bullying, ostracism, and other forms of indirect aggression). Sexual violence primarily elicited avoidance, rather than revenge.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victimization depended on offense type, too. Hence, to enhance our knowledge about revenge and forgiveness after victimization, future studies may need to take offen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近几年及“十一五”期间面临投毒、爆炸、杀人、劫持等报复社会型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应对这种风险的措施有:讲求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多管齐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众的“侵犯焦虑”;“疏”、“堵”结合,控制报复社会型犯罪渠道;运用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信息控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防卫,保护重点人群和场所,管理好外来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