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全能国家到"小政府、大社会"建设,中国的社会转型促动了社会组织,或曰NGO(非政府组织)的生长,并在当今时点上处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前夕。对公民社会结构性发展的研究显示,中国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公共危机中的ng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NGO)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众多参与者之一,可以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在规模和服务范围、组织机制、专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非政府组织成为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受到种种限制.政府要为非政府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其充分发展的空间;同时,非政府组织也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及时有效地防治危机,提高危机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现有的研究机构主要有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非政府组织的起源和界定、性质和特征、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涉及到对中国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起源、发展、法律定位、管理、影响和作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带动和推动了我国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但在研究的深度上,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考察本土非政府组织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NGO)作为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伴随着广泛的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正快速发展起来,在弥补市场与政府缺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非政府组织还很不成熟,各方面问题突出。文章以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为出发点,着重从非政府组织人员结构、人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几方面探讨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政府扶持、人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找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在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的同时,必须正视其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阻碍因素,只有为其发展提供更切实的保障,才能够使日益繁荣的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作为组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法律环境的构建显然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国家和社会关系演变致使非政府组织的出现。非政府组织的兴起,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近年来我国草根NGO的涌现,以及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致使非政府组织发展遭遇瓶颈问题。本文以深圳壹基金为例,从政府的角度,对我国NGO的运作模式及发展困境的阐述,进而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所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赖钰麟 《外交评论》2011,28(3):72-87
本文针对中国非政府组织(NGO)应对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张与活动进行案例研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NGO如何影响国际谈判,以及中国公民外交的涵义与最新发展为何。首先,针对中国NGO对于中国外交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现有研究的欠缺与不足;其次,修改伊丽莎白.科雷尔与米歇尔.贝茨尔的分析框架,进而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亦即中国NGO为何提出主张、如何拟定主张、如何表达主张、主张内容为何、影响与条件因素为何;再次,进行案例研究以增加认识,并回答前述研究问题;最后,提出政治环境与公民社会等因素将持续影响中国公民外交的发展,并讨论了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现今的NGO可分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上下结合型"三类,但任何概念都仅是语境化的概念,受传统观念限制,我们对NGO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研究较少,可实质上它却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在产生根源上,它主要包括社会转型期制度滞后和权力的自身特性、利益的刺激、旧有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和法律规制与监督体系之缺失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中国NGO兴起的原因时,国内的许多学者往往将视角局限于对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变迁上,而缺少一种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讲,NGO的兴起应有其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态环境背景。其中,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对非政府组织的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NGO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当前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积极参与,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中也暴露了参与的意识与参与的效度等等一些不足。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股力量已经成为公共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刘震深 《工会论坛》2008,14(4):76-77
作为一种非营利性、非政府的自愿民间公益组织,NGO在现代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NGO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其在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而作用的顺利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赖于NGO组织自身观能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我国NGO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NGO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官方化倾向、法制建设滞后、经费不足、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等。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正确定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建立合理分工;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非政府组织自主筹款的能力,提高非政府组织人员的素质;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NGO(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缺陷,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约束瓶颈,在参与社会危机管理活动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如资金物资匮乏,人力资源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巨大的非均衡性等,这些因素制约着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国强 《工会论坛》2004,10(2):59-60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起步于 2 0世纪 90年代 ,并随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原因 ,制度创新补充了社会发展后产生的真空是其存在的一个理由。而对于体系上松散的非政府组织 ,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成为当前和今后理论探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非政府组织(NGO)的导入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政府与NGO有三种互补性合作模式:政府支持—NGO运作模式、政府委托—NGO经营模式和政府购买—NGO提供模式。在现阶段,确立这些模式并合理、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必须培养相应的组织载体,建立健全完善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西北地区民族地区存在形式多样,背景复杂,目的政治性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以民族问题、人权问题为借口,以非政府组织为工具,向中国输出西方价值观念,挑起中国少数民族分离情绪,煽动民族仇恨,进而达到破坏我国安全与稳定的战略目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插手我民族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干涉我基层政权,防止非政府组织异化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力量,必须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对西部高校的渗透,防止其在中国西部导演以民族问题为借口的"颜色革命"。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lon,简称NGO)是指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相对于企业来说,非政府组织不具有营利性;相对于政府来说,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及其附属部分,非政府组织不以利润动机、权力原则来驱动,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利主义为动力.在不同的国家,非政府组织有其不同的称谓,如“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非政府组织”、“免税组织”、“草根组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逐渐成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例如,北京顺义区有一个民间开办的“儿童村”,专门收养重刑犯子女,村里58个孩子分别来自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儿童村”为这些早先在监护和教育上陷科“真空地带”的孩子,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NGO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在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NGO如何扩展自主性,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南海义工联这一个案来看,其成长与发展过程显现出"双向嵌入国家与社会之中"的典型特征。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特定关系结构下,NGO扩展自主性的理性选择。但是,这种双向嵌入的NGO自主性扩展方式,隐含着因与国家的"强联系"而削弱与社会的"弱联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典型表现为八种类型法律地位,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等原因,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工作存在缺乏统一立法、登记注册难、税收规定有待完善、工作人员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等困难,我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亟待加强立法工作。立法过程中应该遵循在法律价值层面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制定统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法》;明确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明确税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法律制度安排缺乏,非政府组织体系不健全等。通过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运营管理等法律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健全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立法,适度监管非政府组织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