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女性作家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小说到影视作品,前者通常有一个女性立场,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而后者则代之以或"隐"或"显"的男性视角,女性立场往往被消解了,具有时代进步色彩的女性意识被抹煞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以男权文化为底蕴的大众审美心理和接受视野的存在,是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21世纪的中国影视创作,理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女性意识的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由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和人民法院出版社《经济审判手册》编选组联合编选的《经济审判手册》第一分册、第二分册将分别于今年10月和11月出版发行.手册重点编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  相似文献   

3.
女性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她们有着“女性”、“农村外来户”和“打工者”三重身份,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的不公让她们有口难言,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失语者”,本文通过对江苏和北京的女性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行调查,揭示出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情况的现状,并对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女性农民工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力  肖尧 《法制与社会》2011,(23):174-175
女性参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女性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新时期推进女性参政的现实必要性着手,说明了目前女性参政的意义,分析了发展该事业存在的困难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14,(5):F0003-F0003
正北京市女子监狱以"特色、内涵、精品、成效"为目标,建设"特色女监、文化女监"。树立"以文化人立德塑心"育人理念,结合女性罪犯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需求性改造,塑"四自"女性、育守法新人,大力推进教育改造系统化建设,不断提高女性罪犯改造质量。文化育人塑身心。监狱建立以文化环境、载体、活动建设为途径的"三位一体"监狱文化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以文化人"工作步伐.创作"狱标、狱歌、狱训"及"区标、区歌、区训",凝聚女性罪犯改造正能  相似文献   

6.
张瑾 《法制与社会》2014,(5):181-182
近年来我国女性农民工比重有所增加,农村未婚女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现代意义的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的性别制度与性别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未婚女性的权力状况、自由程度实现了最大化。本文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判视角对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村未婚女性受到父权和资本的双重管制,此外还受制于国家体制的权力控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重构的"天堂"与"地狱"之书,<呼啸山庄>滑稽模仿了弥尔顿笔下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以对凯瑟琳、伊莎贝拉、丁耐莉、小凯瑟琳数位女性人物形象堕落版本的复现.演示了西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改造,成为一则耐人寻味的文化寓言.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14,(6):41-46
文化女性主义法学的核心人物罗宾·韦斯特拿捏起文化女性主义的关键词——关联、移情、亲密、责任,以之对抗主流法学对分离、个体、自治和权利的垂重,以之抨击主流法学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男性气质",以之锤炼和重构关注女性独特经历的文化女性主义法学。整体观之,韦斯特的理论少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保守改良之弊,少了激进女性主义法学极端激进之失,于犀利深刻中层层缔造和推进出自身的文化女性主义法学观。  相似文献   

9.
刘阳  杨述兴 《法制与社会》2012,(11):284-287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独身女性.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独身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生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生育权的基础已经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发生转变.新的生育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再加上社会的开放,域外文化因素的渗入,许多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笔“三高”女性摒弃婚姻而选择独身,并且作为一个社会人她们一样有做母亲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独身女性是否有生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争论,本文主要探讨了独身女性的界定、独身女性生育权的含义及其内涵、独身女性生育权的性质、独身女性生育权实现的可能性、独身女性生育负外部性处理.  相似文献   

10.
姜登峰 《法学杂志》2016,(12):107-117
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传统的人文主义孕育和发展时期,诸子百家缤纷而出,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诸子百家以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成为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通过探索人性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为社会从分裂迈向统一找到了现实可行的方案.研究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代的社会治理具有某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女性犯罪率的上升,我国女性犯罪研究也越来越热,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从探析女性犯罪的外部原因或环境入手,较少关注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加强对我国女性犯罪心理成因的科学研究,并针对心理原因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浙江某市检察院2011-2013年的女性犯罪案件为视角,对当代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娟 《金陵法律评论》2006,4(4):155-160
《天地》是由苏青自主编辑出版的体现市民价值观倾向的小品文杂志.在19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特殊背景下,《天地》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它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市民文化立场有关系.《天地》体现了消费性、世俗性和功利性的市民文化特点,而这种市民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和重要的研究派别,以它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哲学,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女性主义在传播领域对性别歧视的批判、对传媒手段和媒介内容表现出的女性价值的研究,业已形成了该学科的中心日程。女性主义指出,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充当了一个重要的性别偏见传播器。西方女性主义各主要学派均认定,女性价值并非天生,而正是自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权力话语在社会建构起来的。她们追究了性别歧视的文化根源,并指出媒介对“权力——支配”的传统价值观是通过“话语”来建构和阐释的。女性主义旨在通过打破传播领域内的偏见和歧视,减少大众媒介对传统性别歧视的建构与影响,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4.
当代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大众与传媒联袂狂欢中,女性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女性的性别意识、文化观念、话语权、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文化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影响?本文拟从当代杂志这种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揭示潜藏于其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并就相关社会效应以及女性形象的重塑展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书是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湖南省江永县的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以及以这种文字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习俗文化。女书及女书文化以自己特有方式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旧中国江永一带的劳动妇女及时、有效、合理地宣泄悲哀愤懑情绪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工具;以仪式化程序为当地妇女婚嫁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在不自觉中起到了女性婚姻心理辅导的作用;女性通过创立各种属于女性自己的节日,为女性个性自我和才能的展示、心理放松以及自尊与愿望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女书及女书文化对当地妇女群体心理具有支持、宽慰、辅导以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许多小说、戏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以尊重女性、追求女性独立和婚恋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意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不仅很好地承续了<西厢记><牡丹亭>所体现的较先进的女性意识,而且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意识表现的最高峰.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完成的.崔莺莺重爱情轻功名,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复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张扬.林黛玉蔑视功名利禄,要求独立自由,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其女性意识是对崔莺莺、杜丽娘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女性犯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犯罪现象和独立的犯罪类型.女性犯罪与女性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家庭、自身心理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在酝酿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并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实践工作。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明确提出了规范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建立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方式向国内外发出的有关案例指导制度的正式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9.
新书     
《法律与生活》2020,(6):2-2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四版)本书为法律英语教学领域的领先之作。作者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精心编选,准确注译,将英美国家法律制度、法律教育、司法系统以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各部门法律的精髓和要义,以22课篇幅悉数展现,附有配套音频.  相似文献   

20.
派拉特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1977)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本文就派拉特的性格和品质进行分析,总结出从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文化的优秀特征,并认为:派拉特是黑人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