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非特定公物是与特定公物相对而言的。特定公物与特定公款共同构成特定款物。根据1997年刑法第273条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特定款物是指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7种用途的款物。挪用特定公物的,在1997年刑法实施前和实施后,都可构成犯罪,而挪用非特定公物的,在1997年刑法实施前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挪用公物现象日益突出,但是刑法规定挪用对象只限于公款(及特定公物),把公物排斥,这就不能适应反腐斗争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笔者建议增设挪用公物罪。  相似文献   

3.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2,(28):93-94
行为人既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也是某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业禁止的情况下,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分析职务主导性,进而确定利用的是何者职务.挪用公款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应当限定为"公款"和"特定款物",但是如果适格主体目的即为获得公款而擅自将非特定公物变卖,则公物也可以成为挪用对象.  相似文献   

4.
挪用公款罪疑难问题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河北法学》2003,21(4):55-58
挪用公款罪中除公款与特定公物之外,非特定公物应当纳入刑法保护范围。挪用公款给私有公 司企业使用不属于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的具体用途不是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对多次挪用公 款案件,应当区分不同情况认定犯罪数额。对共同挪用公款的案件,应根据共同犯罪的原理及职 务犯罪的特点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规定:“挪用公物归个人使用,一般应由主管部门按政纪处理,情节严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折价按挪用公款罪处罚。”这一规定为处罚挪用公物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该司法解释对挪用公  相似文献   

6.
王胤颖 《法学》2005,(10):33-38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挪用公物罪的规定,这不利于打击和惩治该类犯罪。本文从该罪立法的必要性、我国历史上以及外国刑法对该类犯罪的规定等进行论述,并提出对挪用公物犯罪行为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某局局长谭某1998年以单位名义购进一辆豪华轿车,却长期放在家中供家人使用达两年之久。人民检察院对其立案侦察,发现他家的电视机、音响、空调等高档商品全是从单位“借”来的,遂以贪污罪起诉。犯罪嫌疑人却力争这些物品全是向单位“暂时借用”,并都向单位出具了借条,无永久占有之目的,不构成贪污罪。那么,此案的犯罪嫌疑人能不能以挪用公款罪予以认定呢?二、严格依照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应不包括非特定公物。根据新刑法和《解释》的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是指公款,但从刑法第384条第2款:“挪用用于救灾、抢险、…  相似文献   

8.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由原刑法第126条修改而来,修改后的刑法将其归入侵犯财产罪中.刑法将挪用特定款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于保护公共财产,保证这些特定款物的正确合理使用,防止有关人员挪用挥霍这些款物,完善其刑事责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挪用公款罪是司法实践中发案率较高、情况较复杂的一种犯罪.该罪的犯罪对象除了公款和特定公物之外,特殊情况下,还应包括非特定公物和财产性权利.在客观方面,行为人不管挪用公款归国有单位还是归私有公司、企业使用,不影响犯罪的构成:以单位名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其性质属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不包括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刘媛媛 《法制与社会》2013,(33):93-93,95
在挪用公款罪中,挪用对象因过于狭窄已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本文从挪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等角度考虑,认为应将普通公物纳入挪用型犯罪的挪用对象;对于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归还前次的行为,在定案金额的确定上,应以单次挪用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累积计算;对主张取消挪用公款罪中的“用途要件”的观点,从刑法体例、条文之间的统一、挪与用的关系等角度逐一予以反驳,坚持使用用途、数额及时间作为该项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11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已于2003年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11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30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2003年1月28日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你院辽检发研字(2002)9号《关于挪用职工失业保险金和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是否属于挪用特定款物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属于挪用救济款物。挪…  相似文献   

12.
姜金忠 《法制与社会》2011,(19):152-153
公物是服务于行政活动或者供公众无需许可或根据特定的许可使用的物。现阶段我国公物数量可观,但分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量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因此国家尽快完善相关的公物法规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犯罪,在刑法中涉及两个罪名,一是侵犯财产罪中的“挪用特定款物罪”(第273条),一是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挪用公款罪(第384条第2款)。刑法将同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某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所在单位公物归自己使用或借与他人,数额巨大,或是挪用所掌管的单位机器设备进行营利活动,却没有受到刑事追究。现举两个实例说明: 1.吴某,系A市某煤炭中转站(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将甲公司发运至该站、委托该  相似文献   

15.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一种常见的挪用型财产犯罪,但因立法的疏漏,导致本罪存在犯罪主体不明确、犯罪对象狭窄、刑罚设置不合理、犯罪分类欠妥当等立法缺陷,使得对将专项国有资金挪作他用的行为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有效惩治挪用特定款物的犯罪行为,应当从立法上对挪用特定款物罪予以完善,承认单位可以构成本罪的犯罪主体,扩大本罪的犯罪对象,在本罪的法定刑中增设财产刑,将本罪归属于渎职犯罪。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上针对尾号限行的授权,并不足以支撑其正当性。因为这种"污染防治手段"事实上还具有"交通管制"与"物权限制"的效果。学界现有讨论集中于公权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问题,却忽略了尾号限行是针对"特定道路",而非"不特定车辆"作出的事实。对此,公物理论架起了机动车价值发挥与道路使用的桥梁,并逻辑自洽地将尾号限行的行为形式、内容、效果作为公物管理权的运作过程而纳入。如将尾号限行理解为"道路管理行为",则其合法性来自于国家对道路的所有权或《公路法》第8条第2款的概括性管理权。尽管这种正当性根据要受到"交通目的"的限制,但却是对基于"污染防治目的"作出的限行行为正当性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侦查权按《刑诉法》规定归属于公安机关,从立法角度和司法实践上看,其明显有不科学之处,检察机关应当成为该罪的侦查主体。一、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特点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挪用特定款物的构成要件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专款专用的财经制度;2、犯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将自己经管的上述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不经合法批准,擅自调拨、使用于其…  相似文献   

18.
金礼国 《法制与社会》2011,(27):243-244
挪用特定款物罪立案追诉标准和法律规定存在矛盾,应适当修改构成要件。对挪用行为不应作限制解释;立案管辖存在缺陷,建议由检察机关管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第126条规定的挪用救灾、救济款物罪,从文字表达的意思看,对违反财经管理制度将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款物挪用的,既可理解为归国家或集体单位使用,也可理解为归个人使用。也就是说,擅自挪用上述五种特定款物,无论是归公使用还是归个人使用,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都构成挪用救灾、救济款物罪。但从目前来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20.
公物的范围——兼论不宜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财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物不同于“事实上的公物”。公物与国有财产不同 ,国有财产既包括国有的公物 ,也包括国有的私物。公物不限于公有财产中的公物 ,也包括私人所有的公物。公物的范围是随着财产概念的扩展而在传统公物即有体物的基础上逐步扩张的。一切具有公物本质特征的无体物、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等都可以是公物。财政收入也应属于广义上的公物。国有公物属于绝对不能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财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