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强民族团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加强我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问题。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共同性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它是众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统一国家作基础的民族集合体。各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各个民族长期共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历史脉络。在晚清以来构建现代国家的艰难尝试中,边疆的空间形态与边疆族群的政治认同逐渐发生转型,并以此揭开了边疆现代化的序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促使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完成现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地区渐次推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真正开启了边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经济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并在随后的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中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疆的形态功能与发展路径再一次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进入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就是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一是理论层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二是在实践层面,包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导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并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是主题目标鲜明、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明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各个部分之间不仅存在逻辑关联,而且其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彰显了理论的整体性。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思想到党的十九大思想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彰显了发展的整体性。它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世界文化的互鉴、互补、共存,共谋共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彰显了空间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是主题目标鲜明、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明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各个部分之间不仅存在逻辑关联,而且其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彰显了理论的整体性。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思想到党的十九大思想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彰显了发展的整体性。它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世界文化的互鉴、互补、共存,共谋共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彰显了空间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张建云 《长江论坛》2013,(6):25-29,95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并非来自理论上的刻意论证,而是来自理论的来源和根据一一实践。实践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普遍协同的过程。我们今天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不是理论上的主观臆想,而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 突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是未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指南。 因此必须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各民族的团结表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利益, 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 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整体性,即保持概念的基础性、单纯性、系统性、连贯性和自洽性;第二,历史整体性,即从古典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整体,都是中华价值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整体性,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性、主体与环境的协调性、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性、传播载体的同步性、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及践行与评价的一体性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北朝民族认同的进程坎坷而光辉,值得深刻总结与反思。其进路既具有民族认同的共性,又呈现出统治民族及统治者的主动性、坚定性与创造性等鲜明个性。理论基础的具备、民族分布的巨变、君臣能动合力的形成、农业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等诸动因,共同指向北朝民族认同的实现。而"大造区夏"的突出特色,显示出北朝民族认同既是一种自觉的华夏文明认同,接续与光大了华夏文明,又是历史上中华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有力地推动了南北统一。可以认定,北朝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历史典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的重要理论创新,它科学地解答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历史地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整体入手,不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而且要把握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的整体性,这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木芹 《今日民族》2011,(9):44-46
中国历史是整体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离不开中国整体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离不开通过相互交往而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民族中国、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的集合民族。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二个民族的优秀性格要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必须经过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