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由一种科学的构想变成我国现实的国家制度.在"一国两制"国家制度下,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有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这些新内容构成了"一国两制"下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连.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它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着独特的精神纽带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不可能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超 《求实》2002,3(3):50-52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 ,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一国两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突破了单一层面的结构体系 ,矛盾体系呈现出多层次性 ;“一国两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突破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围内体制性矛盾的框架 ,矛盾内容更具深刻性 ;“一国两制”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因素进一步多样化 ,矛盾态势更具复杂性 ;如何解决“一国两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无先例可循 ,矛盾处理方法更具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邓小平成功地将"一纲四目"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这是祖国统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创新.20多年来"一国两制"构想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但"一国两制"仍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一份既有理论体系,又融合了一代伟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智慧的厚重的政治遗产.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一国两制"的内涵正在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1."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关于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一般提出两种形式,即单一制和复合制.迄今为止,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结构形式除了单一制,就是复合制,还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然而,"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复合制,也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制,是在单一制国家结构条件下实行的具有复合制某些特征的国家结构形式.一方面,它以"一国"为前提和基础.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是国家主权的实体,是对外交往的主体,港、澳、台地区各行政单位的存在和权力都是中央政府赋予的,并不是它所固有的,港、澳、台地区不带有独立政治实体的性质.另一方面,在一国范围内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诸如立法权、司法权,原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特别行政区所实行的这些特殊制度和政策,受到宪法的保护,通过基本法规定下来.因此说,这种单一制国家结构条件下具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它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考察"一国两制"思想的包容性,并根据"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揭示"一国两制"思想包容性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8)
正"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港澳事务、解决港澳问题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法实施"一国两制"。今后一段时期,为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一  相似文献   

8.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使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更加繁重,爱国的性质更加突出,统战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扩大,统战工作的空间更加广阔,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出现了新格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这些新变化又推动着"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使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出现新格局。主要表现在:首先,"一国两制"构想使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更加繁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使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台湾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所以国际国内许多人士对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一国两制"战略方针产生了疑问,加之台独分子的肆意歪曲,致使"一国两制"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理清"一国两制"适用对象和客观依据,并将"一国两制"理论与"非一国两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两岸关系,有助于我们推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港人治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人治港"是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也为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澳门、台湾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6.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战争年代被誉为"四野一只虎"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因作战果敢,行动神速,被敌人惧称为"旋风部队".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主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他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却攻下了大学中文、俄语、日语几个专业,并且做了北大、人大、上海交大等中国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他曾是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童工,却一步步地当上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等职.他涉猎广泛,从文艺理论到绘画、摄影、书法、舞蹈,样样精通,迄今著书60余部.他为官政绩卓著,上个世纪80年代搞得红红火火的"五讲四美"和文艺界的"万里采风"、"德艺双馨"等等活动均出自他的大手笔.他于高官、专家、学者于一身,他于常人、名人、奇人于一身.他是谁,何以将人生演绎得如此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平安北京是首都政法系统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平安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委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开展平安北京建设对于人文北京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升首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首都居民的幸福指数,促进首都社会的和谐.从人文北京视角审视平安北京建设就会发现,由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构成的京城二元社会、迅速到来的陌生人社会和道德约束的弱化是困扰平安北京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三大难题.给流动人口以市民待遇,实现社会公平;培育市民的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找准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发挥道德约束的威力,既是破解这三大难题的重要策略,也是平安北京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因此,应把平安北京放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全局中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