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社区矫正工作在司法部党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实现了新发展、新突破。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23.8万人,累计解除150.5万人,现有73.3万人,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左右的较低水平,为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12,(10):92-92
自2003年7月我国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各地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05.4万人,累计解除矫正58.7万人。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期间的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这一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是提高社区矫正管理效率,降低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的有效手段。评估因素包括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其中不变因素中重点考察服刑人员的犯罪记录与犯罪类型。可变因素中重点考察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变化,观念的变化,矫正情况的变化和客观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4.
数据库     
《中国司法》2015,(2):21
截至2014年年底,各地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23.7万人,累计解除矫正150.5万人。其中,2014年新接收43.1万人,解除矫正38.1万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73.2万人,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保持在0.2%左右的较低水平。在落实经费保障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有286个地(市、州)和2007个县(市、区)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分别占全国地(市、州)  相似文献   

5.
自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江苏省海门市司法局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摸索、创新社区矫正的工作思路和机制.在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中实施“四化”战略,大大降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孔超 《中国司法》2010,(12):77-81
200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简称“两院两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经过6年多的试点,正式转人全面试行阶段。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兵团均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3万多人,重新犯罪率为0.2%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  相似文献   

7.
崔刚 《人民调解》2009,(1):19-20
近年来.盐城市注重动员和依靠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服刑人员.特别是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学、帮教、帮困的“三帮”活动.努力提高教育矫正的效果。试点以来.全市共接受社区服刑人员10004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64名.占总数5.64%;19至45岁的青年人7483名,占总数74.8%),重新犯罪率仅为0.17%.且未发生重大刑、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群访事件;  相似文献   

8.
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其第100条关于前科报告制度的规定对维护军队安全,保障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与其知情权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追求矫正效果、降低服刑人员解除矫治后的重新犯罪率作为一项工作目标不断巩固其重要地位.而在当今社会中,片面强调防范有前科的人员来维护军队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安全是否必要?矛盾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保障军队安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知情权和安全保卫权在今后很长的发展阶段是既定的,而对于目前如何从刑法层面上有力地保障和推动社区矫正的发展又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调整的.  相似文献   

9.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是检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因此,以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为中心,遵循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构建科学、实效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体系,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海市M区、X区社区服刑人员为例,通过对M区、X区社区服刑人员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从社区服刑人员所具有社会性别特点的事实出发,研究和探讨社区矫正中女性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提出并引入社会性别的理论,根据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针对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应该在微观社区矫正实务工作方面和宏观社会福利政策制定方面能够充分考虑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殊性,实施分类矫正,提高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山东省东平县检察院按照“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立足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在相关政策、法律、规章规定的框架内大胆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对全县14个社区矫正机构履行社区矫正情况全面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全县430名符合社区矫正的人员全部得到有效监管.防止了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为零.确保社区矫正各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有效的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对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海淀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2004年5月开展以来,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逐渐显现。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具备一般犯罪的显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既与社会背景、自身原因有关,也与矫正改造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海淀区试点工作以来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以期对防范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2016,(1):41-42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湖北省司法厅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特点,建立健全教育矫正模式,促进了全省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引言拉丁法谚有云:"执行乃法律之终局及果实。1"社区矫正与监狱犯人改造和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很大程度上是在开放的社会进行矫正,因此如何发挥社会志愿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来是社区矫正能否获得成效的关键所在2。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是社区矫正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中,家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人来说则是情感归属的依托,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执行是社区矫正功能实现的关键,自2002年8月我国开展社区矫正以来,社区矫正执行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但也存在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检察监督工作定位不准确、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够、忽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的问题。本文从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对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和重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四个方面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佩  许文娟 《法制与社会》2013,(12):292-293
风险管理是社区矫正的基础工作与核心工作之一。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前的风险控制的理论重点上应坚持一般的特殊预防理论,注重刑罚的效益价值。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后的风险控制是社区矫正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应以类型化的风险监管理论为进路。  相似文献   

17.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区矫正的核心,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辅导、个性化矫正等方式,转变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再社会化。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履行对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教育矫正工作规律,对于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8.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矫治是一项提高教育矫正水平的重要工作。江苏省宜兴市在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中采用了包括心理测试、评估、辅导、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矫正,提高了教育监管水平。本栏目刊登《心理矫治: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的一剂良药》一文,介绍江苏省宜兴市开展社...  相似文献   

19.
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3月在咸安区温泉街道开始试点,2006年8月全市铺开,截至目前,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507人,已解矫816人,现在矫691人。为了增强矫正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根据《湖北省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实施办法》要求,积极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背景下,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结合本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特点和现行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与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机构合作,对在矫23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3名家长(监护人)开展连续五周(106学时)心理健康援助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其心理、生理特性,努力探索心理矫正新思路、新方法,避免格式化误区,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