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2.
浅谈缓刑的扩大适用与少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犯一般是指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未成年人,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加之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少年犯罪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因此具有严厉性和剥夺性的刑事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消极的地位,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适用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规范,只是在刑法中比照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刑罚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自由刑及财产刑,少年本身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但在处以刑罚过程中却并未加以区别对待,结果出现了少年犯再犯罪率高居不下以及财产刑难以执行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扩大对少年犯缓刑的适用范围,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少年犯矫治制度已经成为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瑞典的司法体系和涉及少年犯的立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背景介绍,重点放在检察官在少年犯相关司法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瑞典政府的框架、瑞典处理少年犯的司法体系以及一些犯罪数据。第二,简要介绍瑞典少年司法体系背后的总体结构和理念。第三,介绍可能对少年犯施加的刑罚。第四,简要介绍《调解法》、作为犯罪的受害者儿童和犯罪预防行动。本文结尾部分指出了少年犯相关司法体系在未来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对瑞典的司法体系和涉及少年犯(以下将用到这个词)的立法情况进行详细的背景介绍,重点放在检察官在少年犯相关司法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文将向读者简要介绍瑞典政府的框架、瑞典处理少年犯的司法体系以及一些犯罪数据。第二,简要介绍瑞典少年司法体系背后的总体结构和理念。本文将总结少年犯案件所适用的立法,也将详细描述各利益相关方在保护少年犯人权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介绍可能对少年犯施加的刑罚。第四,简要介绍《调解法》、作为犯罪的受害者儿童和犯罪预防行动。本文结尾部分将指出少年犯相关司法体系在未来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面临的理论困境是:"理性人"假设背离了少年刑法的立论基础;报应主义刑法理念违背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其面临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主体困境,即少年定罪主体并不独立,以及法律依据上的困境,即少年犯罪与普通犯罪适用同一种犯罪构成。构建独立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的逻辑起点应为少年犯罪人。围绕少年犯罪人人格建立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具有构建少年刑法的理论价值和预防少年犯罪的实践价值。独立少年犯罪定罪机制的方案设计可以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少年法的犯罪构成,建立一套少年实体法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以"犯罪事实"和"保护性"为要件。"犯罪事实+保护性"的构成要件与普通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相互独立,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6.
对于少年犯罪适用刑罚,仅应作为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这种万不得已所选择的刑罚,亦应当经过对传统刑种的“少年化”改造,方可适用于少年犯罪人,这既是联合国少年刑法规则的要求,也是衡量一国刑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除了死刑之外,我国现行刑罚的配置基本没有体现出少年刑罚的特性,而基本上仍是以适用于成年犯罪人的传统刑罚适用于少年犯罪人。本文在提出了改造传统刑种,配置少年刑罚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亚伯拉罕森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分析我国少年犯罪的生成,我们发现,少年犯罪生成的原因和背景是复杂的、变化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少年犯罪而言,它都是少年个人的犯罪倾向和当时的社会情境环境以及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内在抗拒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预防和遏制少年犯罪,就必须努力减少其犯罪倾向,降低社会情境环境对少年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强少年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抗拒力。  相似文献   

8.
少年不良团伙的成因及防控网络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团伙越轨犯罪的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增加,其社会危害性也不断增大,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秩序,而且也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少年团伙的形成,有其少年时期特有的心理生理因素原因,也有社会的不良因素原因。我们要加强少年团伙的形成和预防的研究,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社会的防控网络,预防少年不良团伙的形成和发展,确保为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书讯     
宋远升博士的最新著作《少年犯罪对策论》于2013年6月在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基本宗旨和主要内容为:少年犯罪一般是成年人犯罪的序曲,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少年犯罪的延续。少年犯罪研究是整个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在犯罪学理论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犯罪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分层和判断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五百名在押少年犯和浙江省五百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分两步展开,一是采用自制问卷就社会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二是采用现成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就心理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因素方面,家庭环境诸因素中有十四项、学校纪录有六项、早年行为模式有十八项、社会交往有四项因子与少年初犯存在关联。在心理因素方面,从包含十五个维度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中检选出病态人格这一项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非加权计算点数的方法制作少年初犯可能预测量表。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客观形式的需要,在依法审理的前提下,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对少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上,坚持惩罚和教育相结合,努力使这些少年犯的违法犯罪行为得以矫正,改邪归正,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要矫治犯罪行为,就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因此,也就离不开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由于少年刑事审判的工作对象、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审判人员在审理过程中语言的特殊要求。研究和总结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语言艺术,对于提高少年刑事审判人员的素质和帮教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5年7月27日,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召开“外来少年犯罪预防与处罚研讨会.”上海市政法委、市中高级人民法院及若干基层法院、市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有关领导、同仁和专家学者等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闸北区法院分别就市场经济条件下闸北区外来少年的犯罪概况,外来少年犯罪的防治.外来少年犯适应免刑和缓刑、以及对外来少年犯罪在预防和处置上存在的其他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分别作了专题学术发言.与会的各有关领导、同仁和专家学者,对该研讨会和诸专题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研讨会议题中心明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严峻形势令人担忧。仅从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1986年,我院判处的少年犯99人:到1996年迅速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0年,我院判处的少年犯已达308人:2001年判处380人:2002年判处309人,虽比2001年略有所下降,但总人数仍在300人以上;2003年判处254人(因非典影响,少年犯罪的人数并没减少),2004年判处425人。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司法制度要求在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过程中,不仅要依法收集被告人犯罪行为方面的事实资料,更要注重收集少年被告人犯罪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有鉴于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规定》中对社会调查的作用、方法、内容、对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表明了对少年被告人的刑事调查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深入,而这种调查的开展,在司法实践中肯定了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差异,标志着我们对少年司法制度和成年人司法制度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科学的认识。而从执法角度讲,对少年被告人实行广…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少年犯中的独生子女进行了全面调查,表明近年来独生子女在少年犯中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他们的作案方式暴力化、团伙型倾向明显。其犯罪的基本原因是自身弱点与环境影响,尤其是不良朋友教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预防独生子女犯罪,需要提高我国公民的婚姻质量,完善学校教育和加强社会监控。  相似文献   

16.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日近,研究香港和大陆青少年刑法之异同,加强大陆与香港,特别是香港地区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香港与大陆两种社会制度不同及两地法律所属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两地少年刑法的差异.一、两地对青少年犯罪立法体例及少年刑法法律渊源比较我国有统一的刑法及刑诉法典,但少年刑法没有单行条例,其立法体系为在刑法,刑诉法中有关章节条款中规定,另外有些分散于其他法规及司法解释中.香港的少年刑法对青少年犯罪规定,除了在许多分散条例规定如《刑事罪条例》、《简易程序治罪条例》、《公安条例》等数以十计的刑事法例,尚有专门的《少年犯条例》,其中,既有实体规范,又有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少年管教所是对违法犯罪少年实行强制教育改造的场所,由于我们实行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有效地调动了少年犯的改造积极性,为了更多地教育挽救少年犯,使少年犯转变成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开拓教育挽救少年犯的新路子,进一步探索少年犯在服刑期间的“试工试读”的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一、“试工试读”是教育挽救少年犯的新的科学尝试少年犯的刑期一般都比较短,当他们回归社会时,还处在学习、就业的最佳时期,为了减少他们与社会隔离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使他们具备一定条件时,就能够尽快回到社会中去,在继续接受教育改造的同时,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科学文化技能,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后克服就学、就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有益于社会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近年来认真贯彻执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以及“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根据少年犯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实行科学、文明的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对少年犯实施劳动技能教育,开展社区属地帮教,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将许多少年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笔者就管理教育的对策和立法方面作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犯罪遏制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存在着两个遏制系统,即内遏系统和外遏系统。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这两个系统和犯罪诱因之间的力量对比。在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环境刺激和犯罪诱因的情况下,内遏系统对犯罪的遏制,比之外遏系统更为重要。个体内遏系统的形成是个体和环境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个体通过内化了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以由此形成的心理品质来实现对犯罪的遏制。其内遏机制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人的行为、思想、情绪反应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个性影响。个性形成除了受先天因素作用外,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当后天环境中的压抑因素对个性心理带来关键性影响时,将导致个性压抑的产生,这些压抑因素包括儿童早期经历中的压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观念影响等。长期遭受个性压抑的主体,不但使其个性不能健康发展,形成诸如偏执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异常人格,同时还会导致压抑型犯罪的产生,给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