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各取所需     
某杂志社一位副主编在某报上著文疾呼:“钱是通行证,钱是润滑油,钱是成就一切的基础的基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文人的出路何在?概莫能外,要学会挣钱!”这是一曲钱的颂歌,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代诠释。文人要学挣钱,似乎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认为他们富不起来是因为自己挣的钱太少,如果他们能挣多一点钱,他们就能把这些钱节省下来,进行投资,从而实现钱生钱的良性循环。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有害无益的假设。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抱怨挣的太少的人在最近几次加薪前,  相似文献   

4.
沙漠 《红岩春秋》2008,(1):59-61
一个大城市的市委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家中去还钱,这钱是怎么借的?还钱时他看到了什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反映出拔乱反正时期虽有困难但却充满希望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刻     
阳光 《先锋队》2014,(7):53-53
小强的叔叔来看他,临走时掏出100元:“这钱你留着零花,钱要放好,丢了可就白送人了。”小强激动地说:“我懂,傻瓜才会把钱白送人呢。”  相似文献   

6.
钱这东西     
钱这东西,大概无人不晓。它是可以用作兑换货物的货币,是等价物交换的流通媒介,是体现富有或贫穷的标志。钱这东西,自从人奕制造了它,社会上流通了它,就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竞争,带来了发展,带来了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等级之分,带来了明争暗斗,带来了你虞我诈,带来了腐败现象。钱这东西,本来是不偏不倚的中性媒介,但人们赋予它等货物流通的本能后,就显得神奇莫测,且有种种功能之说,诸如:钱是购物券,可用来购置吃、穿、住、行之物,解决生活所需;钱是打门锤,可用来敲开衙门、牢门、直至心扉;钱是通天路,一个“红包…  相似文献   

7.
人太爱钱了就不值钱王德强有人说钱是个好东西,也有人说钱是祸根,这两种说法都不免偏颇,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钱。自从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货币的出现,钱(货币)便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物。因之,谁要说自已不爱钱未免言过其实,说自已不需要钱更不现...  相似文献   

8.
钱场.曾经是湖北落后乡镇中的普通一员.但现在已是京山的“明星镇”。钱场何以脱颖而出并形成“钱场现象”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调研,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请读《钱本草》钱光培都说君子不言钱。其实,也不尽然。前不久友人送来墨宝一幅,书录了唐代名臣张说的《钱本草》全文。可以说满纸都在言钱。而且言得那样巧妙,那样精辟,读后令人拍案叫绝。张说老先生的这篇奇文是仿《神农本草经》的语调写成的。完全把钱当作了一种药...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人》2008,(24):40-41
现在的贪官捞起钱来,动不动就是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确是让人震惊。而事后,贪官们也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把钱藏好——这藏钱的活很是辛苦。但是,无论贪官们如何藏钱,最终也只能是给自己掘了坟墓。  相似文献   

11.
正"三钱"这一称谓是周恩来总理最早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周恩来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并称为"三钱"。对于科技界"三钱",周恩来始终给予极大的关心。同样,"三钱"对周恩来也一直抱有浓浓的情意。"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钱学森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2.
王永庆法则     
《天津支部生活》2014,(7):45-45
已故台塑总裁王永庆在多个场合曾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他的这句口头禅被台塑集团至今奉为经典,并被国内外企业管理者称为“王永庆法则”。  相似文献   

13.
全国各地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已近两年了。怎么用好每一笔钱,怎样让每一笔钱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让来自公共财政的对口援助款项处于透明的监管之下,让社会放心,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钱”字大为风光,不知不觉间从“粪土”的地位跃升为“至尊”地位,这种变化来之迅猛,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是乎,有些人在金钱的冲击之下,便发烧发热乃至发昏了,除了一个“钱”字,其它什么都看不见了。下列种种现象,各类报刊常有披露,你看:缺德商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漫天要价、强买强卖,甚至给鸡、猪“注水”,为的只是一个“钱”字;不法商人,枉法“法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图的只是一个“钱”字;无耻文人制造“黄色染缸”,毒害社会与民众,图的只是一个“钱”字;某些医院、医生坑骗病员、收受“红包”,为的只是一个“钱”字;有的酒店不顾国格,搞“跪式服务”,为的只是一个“钱”字。“三陪”女以色相为商品做皮肉生意,为的只是一个“钱”字;身居官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甚至贪赃枉法,为的只是一个“钱”字。此等皆为“要钱不要脸”之举。有的人见危难不救,以给钱多少作条件,“钱”当头,这是“要钱不要义”。更有甚者,一些亡命之徒则“要钱不要命”,上海电视台不久前报道的一个民工为了18元钱毒死同伴的案例,便是诸多“要钱不要命”恶劣行径的事例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钱的断想     
西晋鲁褒的《钱神论》,以辛辣的笔调将钱称为“孔方兄”,说它神通广大,“动静有时,行藏有节”,“无远不往,无幽不至”,“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无独有偶,唐玄宗时的名臣张说著有《钱本草》:“钱,味甘,性热,有毒。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两人对“钱”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日读之,实在发人深思,受益匪浅。钱,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们何以对钱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处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相似文献   

16.
完美旅伴     
皓月 《廉政瞭望》2012,(1):73-73
我几乎总是独自旅行。按理说,这不是个好主意:别的且不说,光说花费一项,一个人旅行就不是聪明人的办法:一个房间一个人住那么多钱,两个人住也那么多钱;一辆车一个人坐那么多钱,两个人坐也那么多钱……还不谈那份寂寞:等你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总要身边有个人理会得你的“登临意”,才不辜负良辰美景。  相似文献   

17.
钱这劳什子中国人历来鄙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咱们的国粹。爱吃红烧肉的毛泽东据说一辈子从来没有摸过钱。如今这年头,“春风吹拂今又是,换了脑筋”。唯义是求的君子恐怕不多了,有人想钱都想得发疯了。见面就问“发了没有?”出门就谈“赚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嘴里很少说钱的事,口袋里一般不装钱,平时也不亲手花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还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借钱为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毛泽东接到原湖南一师教员、后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恩师杨昌济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另一种存在     
“遇到喜欢的东西,就把它买下来.钱不是真的被花掉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你的身边.” 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更新了我的消费理念,让我终于买回了心仪已久却又犹豫不决的那套价格不菲的花梨木书柜. 是的,钱不是真的被花掉了,只不过它换成了几组我爱不释手的书柜,陪伴在我身边.这比让钱化为一组数字躺在银行卡里更能让我感到踏实与舒服.这已经演化成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同样需要一系列观念的转变。从我国财政新旧体制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花国家的钱”与“花纳税人的钱”这一对观念的本质区别,实现由前者向后者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