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玛雅人”预言为“世界末日”的2012,伴随着欢快、悲痛、激情、恬静,走向了人类记忆的时光隧道。一年来,行进在法治道路上的中国人,越过熙攘,走出纷扰,突出重围,迎接挑战,在权力交替、法治转承的关键时期,书写出一幅壮丽美妙的神奇面卷。回望那一个个鲜活的动人故事,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力行法治的力量,闪烁着人们追逐公平正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2003年法治进程的鲜明特点是民众的普遍参与,由下而上,上下互动,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在民众的呼吁下,政府及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12〕004年法治建设自上而下,主要在两条路线上推进: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加强;对公权力制约呈普遍化态势。〔2〕回望2005年,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公平价值彰显的年代。2005年的法治进程使公平与正义的法治价值及其地位得以凸现。“正义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公平作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既是人民的普遍诉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的中国法治建设能够回到…  相似文献   

3.
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一个重构法治体系的历史性过程,应在特有的价值系统引领下强化一种社会主义立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法律图景”意涵的法治新时代主张,包含三个逻辑相关的部分: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政党自觉与民众参与的具体实践过程,需要以党的领导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主权性和以群众路线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民主性。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以权力限制权力与以权利限制权力不仅有利于确保法治建设的合法性,而且对形成法治发展合力具有积极意义。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法治社会对发展目标的基本定位,法治经济与社会正义就是法治社会的制度目标,前者是为了发展的法治,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效,后者系为了法治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其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存在着冲突,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超越时空的合理因素,诸如“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思想,“明德修身,注重教化”的思想,“追求和谐,调处息讼”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我国目前进行法治建设的积极文化基础,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出通知,在人民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了在广大读者中展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本刊借2005年《法律适用》“珠海杯”专家论坛之机,举办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讲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司法改革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支持。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就是该论坛中杂志社特别邀请的有关专家所作。他们分别从司法改革的宏观和微观角度入手,之后汇总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改革”这个新的命题之上。正像文章作者所言,“借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命题的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回顾、审视和谋划一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特别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蒋一之在2005年7月26日的《中国社会报》上撰文介绍,在美国,法治教育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正式工作已有30多年。根据1978年的美国法治教育法案,法治教育要“培养非法律专业者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体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这些方面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房旭 《行政与法》2014,(7):29-33
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但究竟何为法治中国却是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然而,厘清何为法治中国的内涵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起点.依据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中国”的内涵以及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系理论可知,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成后的结果,是指在整个中国领域范围内,法治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一种全民的信仰,并且形成和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一种良性法律秩序的现实状态.  相似文献   

8.
卢芳霞 《法治研究》2016,(6):108-115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并强调“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这给全国基层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法治浙江”是“法治中国”在基层的“领头羊”,十年来一直引领着全国基层法治建设.通过对“法治浙江”的研究,总结其十年基层法治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剖析其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出现的短板与瓶颈,研究其今后基层法治建设的发展与走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类立法”建设、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和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改革与创新,对全国基层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三种法治观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先秦法家所倡行的“任法而治”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法治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等 ,是讨论法治时经常提到的三种法治观。虽然这三种法治观都被称作“法治” ,但在治国目的、政治基础、人性假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法治国家,是我国既定的目标追求。然而,与法治相关的理念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显混乱。诚如有些学者痛陈的那样:“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的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①...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社会》2004,(1):53-55
回首2003,有太多发人深省的法治事件让我们思考,有太多触发心灵的法治人物让我们感动。这一年,中国治法进程稳健前进。2003,一部部法律的出台,一场场有输有赢的官司,一个个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法律名词,在不知不觉中,法律悄悄地走进,并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所肩负的重任,让我们感悟到了“执政为民”的精髓。2003,我们还记住了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名字,苏向祥、金奎喜、史久镛……。他们的故事体现了法治进步的步伐,他们的精神融汇了公民的法治理想,他们的名字将铭刻在2003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史页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消极法治”与“积极法治”这一对概念 ,通过对西方国家法治历史发展的分析 ,指出其经历了一个从消极法治到积极法治的过程 ,并考察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法治对宪政建设的作用 ,认为从法治进化的角度出发 ,实现两种法治的互动与平衡 ,是当今法治发展可以选择的基本模式 ,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在肯定积极法治的同时 ,充分吸收消极法治的合理因素 ,通过两种法治的互动 ,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15.
林栋 《行政与法》2002,(4):31-32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法制改革开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特别是近50年来,虽然历经曲折和往复,但是中华民族追求法治的梦想一天也没有破灭。中国农村的法治是整个中国法治的“瓶颈”,只有跨过这个“瓶颈”,中国的法治才真正有盼头。  相似文献   

16.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4,(34):12-14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期.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就开始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1):20-22,75-79
2007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交相辉映的一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在法治逐渐成为无可置疑的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从官方到民间,也慢慢地滋长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法治浮夸风”的政治社会气息,并已经非常显明地形成了可以称之为“法治大跃进”的思想与实践行动的社会现象。“法治时间表”的制作设置、政府主导“法治指数”的设计与应用、“口号”法治、“运动”式法治,就是法治大跃进典型的现实表现。本文揭示了中国法治大跃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革命的浪漫主义、民粹主义、偏狭的政治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唯意志论、唯科学主义、革命论、国家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十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展开了思想批判;同时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进行法治政党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进行了实践批判;提出了必须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抱持理性务实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克制,坚持踏实而坚定地循序渐进地不断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自然科学技术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中公推文化与法治。法治涵盖和促进文化与科技 ,文化支撑起法治的价值意义 ,科学支撑着法治的工具意义。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必然应当创立新的法理学。先前的许多想法、做法 ,都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及时进行调整 ,铺设法治之路的原料及操作规程也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变 ,这样才能最终到达法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