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对急性心肌缺血犬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经十二指肠灌入实验药物,经颈外静脉插管至冠状静脉窦,测定结扎冠状动脉药前及用药后不同实验时间点的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实验结束后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心肌组织NO和E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芪丹通脉片能升高血清和心肌NO水平,降低血浆和心肌ET水平,在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用药30min以后效果尤为明显(P<0.05)。结论:促进NO产生和抑制ET合成,是芪丹通脉片抗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对犬慢性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芪丹通脉片低、高剂量组,以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并比较各组犬心电图ST段变化(△ST),及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未见ST段抬高及VEGF和bFGF表达;模型组可见ST段抬高及VEGF和bF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芪丹通脉片低、高剂量组AST值显著降低(P<0.05),VEGF、bF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芪丹通脉片低剂量组比较,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ST值有下降趋势,及VEGF、bFGF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芪丹通脉片能够预防慢性心肌缺血,促进心肌VEGF、bFGF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芪丹通脉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GLUT1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即正常组、假手术组、单纯模型组、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恬尔心组,各组均用9.0 g/L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等容积药液灌胃7 d,每日1次,采用冠脉结扎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0min再灌注4 h后,速取再灌注区心肌组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细胞GLUT1的表达。结果:单纯模型组心肌细胞膜GLUT1蛋白明显表达,细胞中总GLUT1含量较正常组增加;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和恬尔心组心肌细胞膜GLUT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细胞中总GLUT1含量较单纯模型组增加。结论:芪丹通脉片能明显增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总GLUT1的表达,并促进其向细胞膜转位,从而起到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活血通脉片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的血液流变性和对SD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造成犬急性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经十二批肠灌入受试药物,从犬心大静脉留取血样,动态观察实验性心肌缺血犬的血液流变性指标;连续喂高脂饲料2周,复制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灌胃给予受试药物,于第15d测定实验性SD大鼠血脂指标。结果:活血通脉片能降低实验性心肌缺血犬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加快械细胞电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能降低实验性大鼠血清TC及LDL-C水平(P〈0.01)。结论:活血通脉片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犬的血液流变性和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益气活血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活血通脉片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经十二指肠灌入实验药物,从实验犬心大静脉留取血样,检测急性心肌缺血犬实验条件下的血液流变性指标;临床选择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患者,口服活血通脉片5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采用自身对照,检测治疗前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能降低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和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活血通脉片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血液流变性有改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芪丹通脉片(QDTMT)对高脂血症SD大鼠血液流变性,细胞流变性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同时用QDTMT灌胃。于第16d从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血脂、血液流变性、细胞流变性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结果:QDTMT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AI),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DI),能够降低荧光偏振度,减少红细胞丙二醛(MDA)的含量。结论:QDTMT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紊乱、血液流变性,细胞流变性,红细胞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联合西药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非靶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可舒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非靶病变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影像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斑块负荷均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最小管腔面积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心可舒片能显著改善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非靶病变血管粥样硬化斑块IVUS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搜爆犬在搜爆训练中会形成很多不良条件反射。对搜爆犬在识别炸药气味时形成的对炸药包装物气味产生联系的不良条件反射,及影响搜爆犬搜爆作业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不改变包装物包装炸药进行训练,搜爆犬对不同的包装物都会产生联系,但对于不同的包装物形成不良条件反射的程度也不同。(2)在搜爆训练过程中用不同材质的包装物包装炸药进行交替训练,对搜爆犬识别炸药气味的不良条件反射影响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丙酰基莲心碱拮抗KCl、乙酰胆碱和组胺所致猪冠状动脉条收缩的作用.方法:体外平滑肌实验方法,观察二丙酰基莲心碱对KCl、乙酰胆碱和组胺所致猪冠状动脉条收缩曲线的影响以及在无Ca2+克氏液中,对组胺引起猪冠状动脉条第一相收缩和Ca2+引起第二相收缩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二丙酰基莲心碱均可使KCl、乙酰胆碱和组胺所致冠脉条收缩量效曲线呈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对冠脉条第一相和第二相收缩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二丙酰基莲心碱具有扩张冠脉的作用,此作用与拮抗细胞内钙的释放和抑制外钙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讨脾虚及脾虚不同阶段时,胃粘膜血流量变化及与前列腺素关系,在“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的基础上,使用LDF-Ⅲ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及胃粘膜前列腺素变化。  相似文献   

11.
影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的疗效,初步揭示该药的临床作用机理。方法:39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按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观察配服复方丹参滴丸后血分数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6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122例为对照组,正规服药1个月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JP〗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即常规治疗组和麝香保心丸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瘦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麝香保心丸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瘦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前者治疗后外周血脂联素升高值和瘦素降低值显著大于后者(P<0.05)。结论 脂联素、瘦素是冠心病的预测因子,麝香保心丸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瘦素水平而升高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乐林对冠心病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评价普乐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盲对比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静脉滴注普乐林和复方丹参。并于治疗前后检查血液流变性,动态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性参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乐林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阻力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区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治疗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均显著降低(P<0.05);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降低程度以及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价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针刺后即刻、针刺2个疗程后,分别测定两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和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 结果 ①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针刺后即刻,联合组各动脉Vm较针刺前均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Vm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两组各动脉PI值与针刺前比较,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针刺2个疗程后,两组各动脉Vm均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各动脉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PCA、VA、BA的PI值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PCA、VA的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脑血流量增加,脑血液循环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脊穴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临床症状(皮肤温度、皮肤疼痛、皮肤色泽)评分、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跛行指数,皮肤温度、皮肤疼痛、皮肤色泽评分增加程度及踝肱指数、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升高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踝肱指数,增加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养肝益水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叶间动脉及肾主动脉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的影响。方法:70例辨证为肝肾阴虚或兼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养肝益水颗粒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肾叶间动脉及肾主动脉Vmax、R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肾叶间动脉血流Vmax上升程度、RI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后肾主动脉Vmax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RI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养肝益水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叶间动脉血流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少腹逐瘀汤内服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症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寒湿凝滞型盆腔炎症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配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汤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子宫动脉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周及2周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配合少腹逐瘀汤内服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症疾病疗效明显,对于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