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医无论言生理或病理,几乎均涉及五行之火,足见火在其理论中颇具重要作用。如能就火的有关问题系统地加以阐明,则是很有意义的。 少火与壮火的关系 中医学中的火,不仅指六淫之火与五志之火,而且有关某些生理活动的现象人们也常以火来形容其动力作用。如《内经》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形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GIOP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骨蚀”范畴。糖皮质激素为辛温燥烈之品,长时间应用会食气伤阴,致使机体“阴火”内生,“阴火”向外燔灼筋骨,向内加重对脏腑精气的虚损,虚则致瘀,瘀可生痰,虚瘀日久可为内毒,阴火与虚、瘀、痰、毒相互交织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元气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李东垣较早地对人体元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元气来自生身之先天,又不断依赖脾胃谷气得以补充。这种人体根本之气的升发、通阳作用促进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脾胃之气的衰弱及由此而产生的阴火,可以导致元气的亏少,累及机体的根本。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均应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4.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5.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6.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7.
“阴火”这一病理名词,始见于东垣著作,其明言“阴火”者,在《脾胃论》中有十八处,《内外伤辨惑论》有八处。从这些言及阴火的内容来看,其中言“阴火”病因者五,言病证病机者十一,言治疗原则者二,言治法者五,用药加减者三。但“阴火”实质是什么?仍属似明似昧。现择其论述较为完整(病因、病机、病证)的一段,作为探索“阴火”实质的主要内容。《脾胃论  相似文献   

8.
中医之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中的脑出血、脑梗死,又称"脑卒中".中医认为中风病机为风、火、痰、气、血、瘀,而笔者认为尤与"气"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0.
食疗有时能起到类同药疗的效果,而且病人乐于接受,易于掌握,颇受群众欢迎。现就中医文献中有关食疗的认识,作一粗略整理。 一、食疗的作用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概括了饮食的营养价值。尤当病后气血不足,功能衰退,需要调补时,食疗更显得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疗又以谷食和畜食的补益作用较好,果食和菜食次之。中医治疗虚证时,一贯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三分医疗,七分营养”,这就要求医生尽可能利用食疗,以促进药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汗液的生理、病理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调控系统作用的体现,与肺、心、脾脏之气和肺、心、肝、肾脏之阴密切相关,“汗为心液”囿于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2.
淤血证,既包含血管内和血管外淤血,也包含了血液成分变异之证。本文仅就儿科淤血证作一讨论。 一、成因   儿科淤血证,出现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形成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1.外邪、痰食,阻滞致淤:外感时邪、内伏痰食,皆可导致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而淤滞。《奇效良方》中说:“气塞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是内陆增加降水、涵养水土、稳定径流、繁衍生物和吸碳制氧的重要机制,同时还提供人类所需的多样性的食、用之物。传统的农林水气分离式发展模式严重削弱了这一机制,导致全球性的水土流失、径流失稳、干旱加剧、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未来的粮食、淡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安全应建立在建设多产高产和生态功能健全的农林水气一体化的森林系统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汗、涕、泪、涎、唾,中医称之为五液,它们是体内的津液在五脏之气的作用下而化生的.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五脏化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发挥其生理作用.而一旦人体发病,"五液"则出现异常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五液与五脏的所属关系来推断五脏的疾病,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骨肉柔弱,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未臻成熟,所谓稚阴稚阳之体也.如遇冷暖不调,乳食不节,护理失宜则易为六淫、饮食所伤。发病之后,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虚实寒热错杂,医者应详察病机,谨慎用药,若“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谬”(清·吴谦《医宗金鉴》)。现将临证中学习前辈经验,诊治小儿急症验案数例整理录后,以供同道研究。  相似文献   

17.
唐容川《血证论》,为自古绝少的血证专书,流传既广,影响亦大,拙文拟就书中辨治思想略作评述,敬祈指正。 论气血水火 曲尽周详 唐氏从“气著于物,复还于水”之征,详述水能化气之理,认为水火是化生气血之源。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能化气,亦能病气。气与水,血与火同属一家。“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  相似文献   

18.
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是确保临床取效之重要一环。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列有服药法专篇。本文特对此作一归纳与探讨。 一、据病服药法 是指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病性等情况不一,确定不同之服药法则。 1.据病位:依据疾病所生部位,制定不同的服药法则。所言疾病部位包涵了疾病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如“病在胸腹已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此即据病之所在上、下不一,规定药、食先后之序。夫病在上者所以先食而后药,盖欲延长药物停留上部之时间,使药力  相似文献   

19.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乱。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脾胃为中焦枢纽,气病每多。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脾胃气逆可致呕吐呃逆,痰气交阻可见噎膈反胃,抑或是脾胃虚弱者,亦多夹胃纳呆滞、气...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食之虑归结为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转基因问题。围绕着三种食之虑产生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粮食安全关乎发展、民生、国防,主要是为国家的焦虑,因此是重要社会政策的核心所在。食品安全的焦虑来自民间,事关健康与社会和谐。对转基因的焦虑来自社会各界,但对转基因是否有安全隐患却缺乏共识。国家从粮食安全的焦虑出发,无疑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但有些反对转基因者则将之视为资本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阴谋。不同时代的食之虑的形态不同,而信任则是三种食之虑所引发的现象的深层系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