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胃幽门功能失常,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损伤胃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现代研究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引起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治疗。目前西医主要予促胃动力药及胃黏膜保护剂等。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丰富,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查阅分析300份先兆流产病历,统计并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病因、年龄、孕周的关系。结果 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以肾虚型频率最高;不明原因所致先兆流产者以血热型为主,其他因素所致者则以肾虚型为主;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高于非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孕4~9周是先兆流产的高发病期,且以肾虚型最多见。结论 肾虚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环节,在肾虚类证型中以肾虚型最多见,在非肾虚类证型中以血热型最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原因、妊娠年龄及妊娠周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10例未驱铜治疗的W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中医证候。结果 410例WD患者多为青少年,以锥体外系统损害和肝损害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无症状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5岁以下者,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15~30岁者仍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但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气血两亏型比例明显增加。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病程相对较短,肝风内动型病程相对较长。结论 WD多在青少年发病,以肝、脑、肾损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为主要中医证型,发病早期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多见。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等脾胃病常见脾虚湿热证,以脾虚为主,兼夹湿热。邵荣世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常运用补虚健脾、清化湿热之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皖北地区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与调查方法,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症状、体征和证型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皖北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血感染;临床症状以乏力、气短为最多见;HIV期以气血两亏型为最多见,AIDS期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为前4位复合证型.结论:AIDS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亏,湿毒瘀虚同在",证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病情呈现渐行性发展、渐进性加重之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1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两组,每组106例,所收集患者均符合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EE组和NERD组再各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PPIs,对照组给予PPIs,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通过反流诊断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了解患者症状及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 共198例(占93.4%)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治疗8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停药4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8周末上升,但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EE患者和NERD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末和停药4周末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联合PPIs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PPIs,且能减少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胆汁返流性胃炎,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也不理想。笔者自1983年6月至1986年10月应用胃炎合剂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0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18~94岁;病程1~22年。临床表现:上腹痛者(疼痛多数与饮食无明显的规律性,进食后可稍加重)94例,上腹胀者78例,嗳气者76例,泛酸36例,呕吐胆汁性胃内容物者(呕吐后症状多无明显缓解)26例。均无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腹腔镜、术中胆道镜联合序贯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胆道术后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镜联合取石术加常规术后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加服补中益气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术后T管胆汁引流量,血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除舌淡苔白、脉弦细评分以外,观察组患者主症积分、其余次症积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从第5天开始,观察组胆汁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双镜联合取石术后序贯补中益气汤和四逆散加减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肝郁脾虚型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减少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腹腔镜、术中胆道镜双镜联合序贯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胆道术后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镜联合的术式加常规术后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加服补中益气汤联合四逆散加减。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胆汁引流量,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白三烯B4,肝功能及血清胆汁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后临床疗效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方面,观察组各项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相比T管胆汁引流量,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 dT管胆汁引流量即开始出现明显减少,相比对照组,引流量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肝功能及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方面,观察组各指标改显著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联合四逆散加减对双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肝郁脾虚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减少胆汁淤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季节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胃镜室诊断为原发性BRG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并发症及季节特征。结果 在5 098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中共检出830例BRG患者,检出率为16.28%,30岁以下者BRG检出率最高,夏季BRG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平均检出率(P<0.01),冬季BRG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平均检出率(P<0.05),其并发症以反流性食管炎多见。结论 原发性BRG在青年患者中检出率最高,在夏季检出率最高,在冬季检出率最低,其发病与湿热之气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 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 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 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集216例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经验归纳出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化学治疗开始前患者多表现为脾虚与肝郁两证,第2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脾气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实热证,第4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肝、脾、胃三脏阴血不足为主的证候,第6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心、肝、脾、胃等多脏腑不足的证候。结论在辅助化学治疗期,患者中医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在化学治疗前期,主要为肝脾两脏的气病;随着化学治疗的延续,由阳病转为阴病;后期患者逐渐表现为类似五脏羸弱的证候。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急则治标,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为免疫抗炎,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合养心安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F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疏肝组、疏肝养心组和疏肝黛力新组,分别治以中药疏肝健脾方、中药疏肝健脾方+养心安神方,及中药疏肝健脾方+黛力新,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脾胃症状评分,采用36条目生活质量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 疏肝养心组、疏肝黛力新组在改善FD患者脾胃症状,降低HAMA、HAMD评分,改善SF-36各维度评分方面显著优于疏肝组(P<0.05,或P<0.01);疏肝养心组与疏肝黛力新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合养心安神方可明显改善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脾胃症状,并可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给予藿苏养胃口服液治疗,每组疗程3个月,随访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中医临床综合疗效、单个症状疗效、胃镜下黏膜病变疗效、两组胃腺体萎缩疗效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的组织病理学积分及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量表积分。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综合疗效、胃镜下黏膜病变疗效、胃腺体萎缩疗效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脘胀满、胃脘隐痛、嗳气、纳弱不振、胃中嘈杂、口干口苦、短气懒言及神疲乏力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病理组织学积分以及降低PRO量表的总分及其全身症状、反流、消化不良、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积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藿苏养胃口服液能明显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修复胃镜下黏膜病变,改善胃黏膜的病理组织病变,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