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谐司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和谐司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确定沉默权的大环境。沉默权制度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沉默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程序公正,能够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2.
刑事沉默权制度的成本分析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可视为法律制度的变迁,从经济学观点看,必然会带来社会成本(可分为正成本、负成本及转嫁成本)投入的变化,通过成本分析可得出该制度的确立,其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投入,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现有的司法环境中,潜在的收益成效缓慢,高额的投入却需即时给付,并有被转嫁的危险.因此要使该制度切实、长久得到推行,其发展应是从逐步的技术改良走向最终的制度性变革,从而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带来最大的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大多数国家对此均有相关立法规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沉默权一直没有得到承认。本文在介绍了有关国家的立法状况后,着重分析了沉默权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指出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势在必行,并就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立法模式与程序保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的判决,使沉默权制度在美国得以最终确立,几十年来,沉默权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确立,沉默权已经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本文在分析沉默权的含义及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使沉默权在我国司法中能回归其本位。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必要的。我国刑诉法中包含部分的沉默权内容 ,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可以适用整个刑事诉讼阶段。我国应确立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沉默权制度是否应该引进,在诉讼领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笔者不赞成引进沉默权制度,主要原因有:实行沉默权与我国刑事诉讼基本目的相悖;实行沉默权违反诉讼经济原则;在我国实行沉默权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制度的支撑;实行沉默权的主观条件不具备——法律官员理性意识不高;目前我国犯罪状况、社会治安形势不允许实行沉默权。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制度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引进沉默权的条件,在我国目前的“本土”环境下其能否有效运行,还需进行辩证的分析。如沉默权所要求的制度条件,沉默权的引进应该暂缓,沉默权与拒绝自证其罪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以拒绝自证其罪的角度设置我国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设立条件是否已经成熟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本文以法经济学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在讨论中引入了成本、效率和效益等概念,将实行该制度以及不实行该制度的情况下将产会产生的成本、产出的效益等作出了量化性的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沉默权制度的设立就制度本身而言是必要而合理的,而就我国目前条件的而言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刑事沉默权体现的是重程序法轻实体法,实施沉默权并不能根治刑讯逼供。其实,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沉默权并不否认,不必引进沉默权。沉默权与如实供述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从不同标准出发主要可以分为绝对的沉默权和相对的沉默权、行为意义上的沉默权和结果意义上的沉默权、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显性和沉默权和隐性的沉默权以及审讯沉默权和审判沉默权。我国事实上已经确立了结果意义上的、默示的、隐性的、相对的沉默权制度。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引进行为意义上的、明示的、显性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尽管国内学者对沉默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主要是从内涵挖掘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缺少从外延方面的类型化探索。沉默权从不同标准出发主要可以分为绝对的沉默权和相对的沉默权、行为意义上的沉默权和结果意义上的沉默权、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显性的沉默权和隐性的沉默权以及审讯沉默权和审判沉默权。我国事实上已经确立了结果意义上的、默示的、隐性的、相对的沉默权制度,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引进行为意义上的、明示的、显性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为基调,考察沉默权的历史发展及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实践设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操作方案.强调沉默权是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的产物,并基于此将沉默权定义为刑事司法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一个国家诉讼民主、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把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为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 ,要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制定鼓励陈述的措施 ,建立非自愿陈述的排除规则 ,建立特定案件沉默权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与西方国家的沉默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默权与应当如实回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目前不应明确规定沉默权,但应承认沉默权状态的存在,待条件成熟时应确立沉默权制度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的替代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的取舍去留 ,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不一。笔者从分析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缺陷出发 ,以当前我国犯罪率高、破案率低 ;主民观念、权利意识淡薄等法制现状为客观依据 ,拟提出相对合理的替代制度来实现沉默权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论沉默权的程序保障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权保障以及人类司法走向文明、民主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已成为必然。由于沉默权直接威胁到“公权力”的实施,因而极易受到司法人员的侵犯。因此,对沉默权的程序保障应当与确立沉默权制度本身一样重要。本文从现有国外立法入手,借鉴国外经验,认为应当在我国确立“告知规则、放弃规则、排除规则以及律师参与规则”以确保沉默权真正成为嫌疑人、被告人“行为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刑事司法文明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尽快确立受刑事追诉人享有沉默权。但仅仅有沉默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沉默权从“书面中的法律”成为“行为中的法律”。鉴于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国法律在赋予沉默权的同时,可以从完善讯问程序和刑事证据制度两个方面保障沉默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沉默权的确立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沉默就不可能贯彻无罪推定原则 ,建立沉默权制度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权衡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利弊 ,应当从大局着眼。限制沉默权是沉默本身与国家司法权力充分行使存在冲突的属性所决定 ,但在作出限制时 ,应防止沉默权刑同虚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是现代法制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沉默权在西方就是一项充满争议的制度,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引进沉默权原则,更是存在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我国应当确立有限沉默权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