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志 《人民论坛》2014,(4):214-216
对传统意义上的全能型国家的病诟已日益凸显,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加快构建公民社会,推动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政治公正的发展视角出发,我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取向应立足于“强国家—强社会”的结构模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要造成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是要构建起双方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是越南政治革新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公民社会"构想主要包括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言论自由、改革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建立社会反腐败体系等内容,"公民社会"建设将对推进越南政治革新向民主化、法治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吕亚娟 《前沿》2007,(8):79-8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之间的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共同探究和谐社会的建设途径,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政治发展的视角解读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求,指出政府作为一国政治的核心,要应对改革面临的压力,实现由"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此来体现公民本位、推进多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引导民主政治,从而保障社会其他层面的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12,38(1):30-38
中国政治的民主发展水平与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发育程度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翻译上逐渐从"市民社会"为主演变为以"公民社会"为主,在对象范围上逐渐从现代都市扩展到整个国家共同体,在行动主体上逐渐从城市居民的自愿结社和现代产业分工下的非营利组织,扩大到包含农民的各种结社的所有公民组织,在与国家的关系上逐渐从强调独立乃至对立转而强调非行政与非营利属性下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社团作为组织实体是公民社会的外显方面,而公民精神则是其内在品质。公民社会已然是中国的现实,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宪法所预设的,而且是由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广泛的公民结社很现实地代表着的。  相似文献   

7.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  相似文献   

8.
"公共精神"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思想群体意识,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愈发显现其重要性,作为社会理想信念的价值核心,"公共精神"需要所有社会公民共同构建、重塑、弘扬,以确保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和民主政治,不仅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完善,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完善,而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中,公众积极、有序参与人大各项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现象。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辉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的表现,是国家执政理念转变的结果,反过来也促进了公民自身法制意识,促进了人大各项工作,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发展,必须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就是民主的中国模式、民主的中国道路。本期特别策划详解"增量民主",探寻"增量民主"的发展路径,与读者共同坚定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参与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表现在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等方面。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因此应该从国家制度、基层政治、社会自治三个层面发展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政府简政放权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良机。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着观念转变困难、既得利益阻碍、制度生态制约、自身能力不强等问题。要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就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由管制向服务转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并构建"政府—社会—公民"联动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友善价值观,我们要以身作则践行友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公民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其他国家,美国公民教育探索与改革发展的时间较长,教育经验更为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美国已构建起以"国家—社会—学校—社区"为主的支持体系,为开展公民教育提供政策立法、资金资助、项目组织、学校教学和舆论引导等各方面的支撑和保障。美国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公民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公民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财产权体系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随着国家福利职能的发展,公民"新财产权"改变了传统公民财产权的价值体系,并对财产权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修改和补充。新财产权成长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全部征象。新财产权在我国也已经历史地生成,具备了私用性、自己给付性和生存保障性等特点,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新财产权需要宪法的关注和宪法对公民财产权正当性规则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正>新加坡的社会救助制度适度而富有效率。在制度建设方面,一直倡导并奉行"国家要自主、人民要自立"的理念,注意避免福利国家综合症,坚决不走北欧福利国家那种由国家承担一切费用的社会保障模式。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新加坡社会救助制度旨在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和"最不能自助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起着兜住社会"底线公平"的最后一张"安全网"的作用。当公民及其家庭已经无法自立自助的时候,或者当  相似文献   

18.
说“稳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稳定,是指社会稳定,即政治稳定。具体地讲,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用非法手段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的政治行为,以此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显而易见,稳定是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的,互动的,协调的默契。  相似文献   

19.
王陛佳 《今日海南》2014,(10):38-38
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公民从"我"做起。公民层面是落脚点,没有公民层面的践行就体现不出国家层面的倡导和社会层面努力的实效性。而从"我"做起,关键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的利益结构及利益要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缺乏对个体利益要求的正视,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中并没有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正常利益追求与利益竞争的机制和规则,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以"大运动"、"大民主"的方式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视利益结构的新变化,高度重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的利益变化,依然必须正视人民的利益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地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