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政治稳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政治系统要以有效的机制安排,通过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稀释政治情绪,提升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力,积极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笔者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路径的建构,拓展政治情绪排解的渠道,促使社会的运行张力释放经常化和制度化,真正实现变革发展中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政治稳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政治系统要以有效的机制安排,通过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稀释政治情绪,提升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力,积极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本文试图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路径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直接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的挑战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直接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力的因素.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需要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除政治不稳定的经济根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消除政治不稳定的政治根源;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的培养,消除政治不稳定的文化根源;切实加快民生政府建设步伐,消除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变迁与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具有很深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可大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四个阶段。由于存在着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政府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5.
政治现代化视域中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已经难以靠自身的动力发展时,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意义更显关键。政治现代化是公民与政府在互相增权中平衡搏弈的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基本权力建设,形成有效政府来领导政治现代化;同时,也要注重公民力量的对应增长,从而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调适。而公民力量即是从公民社会中化约而成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握和运用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式和组织程度是其三个重要构成要素。这表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国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体系的稳定,而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必须以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其合法性基础.但是,政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不仅有赖于政治系统的开放性,也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可以规范权力运行,整合公众意志,减缓参与冲击,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同时,为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实现社会稳定,又必须用法治原则塑造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相似文献   

7.
梁纪毅 《前沿》2008,(11):16-18
公民意识对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政治稳定的内在支撑,公民意识支配下的民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公民意识支配下的理性、规范的参与方式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法治国家的普遍规则秩序方能有效建立,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社会骚乱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所导致的不稳定问题的一种外化。如果以经济发展和公民满意两个维度对社会状态做四类划分,稳定状态可以分为依赖于强力政治控制的僵化性稳定和凭借政治结构优化而实现的开放性稳定两种,不稳定状态可以分为国家不能满足公民基本物质需要而引发的匮乏式不稳定和政治发展滞后所导致的拥塞式不稳定两种。对于求稳的改革者而言,基于管控逻辑基础上的暂时性的僵化性稳定显然不是改革的目标。对于匮乏式不稳定类型,发展经济显然是首要的任务;但其走向拥塞式不稳定时,应积极调整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并在执政党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的制度化与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增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自治,从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郭士琦 《传承》2010,(36):102-104
在越来越多不同利益迅速出现、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治参与对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良性政治参与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政治稳定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政治参与也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众多消极因素,其原因在于参与突破了应有的限度或相关制度、法律无法满足较高的政治参与的要求。应该完善相关立法,从制度层面上向社会放权,给予公民更多的有序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11.
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但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是一对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内在统一关系的命题。要正确分析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寻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社会稳定观的转型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探究这些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爆发过程时发现,公民参与堵塞是其中一个重要根源。但是社会对公民参与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存在争议,从中也折射出传统和现代两种社会稳定观的差异。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实现和谐秩序——现代社会稳定观的核心——的必要手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转变政府决策观念和培育公民社会等四个方面是扩大和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3.
黄宝玲 《前沿》2010,(9):12-16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泄愤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了有序政治参与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利的力量。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培养和切实加快民生建设步伐,以消除政治不稳定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现代转型向其政治体系提出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双重目标。二者具有正、负两种相关效应一方面,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政治稳定则会窒息政治发展的生命力,而某些情况下的政治发展也存在着诱发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政治稳定面临着政治发展进程中若干不稳定因素的严重挑战。因此,应积极探求政治稳定的包融机制、凝聚机制、吸纳机制、互动机制,以创造政治发展的良好环境,更好地推动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合法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节制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必经途径,它将政府政策的制定包含于广泛的社会咨询过程中,既让公众对政府决策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享有更广泛的参与权,又激发了政府部门的活力,从而有利于保持政府与公众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日益活跃和扩大成为必然趋势.公民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功效,可以有效整合民意,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促进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然而,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功能是以政治制度化、社会组织化相对发达为基础的,急进扩大的政治参与极易引发政治不稳定,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乃至中断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在我国政治发展民主和秩序的双重诉求中,应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向着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目标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人在政治认知和评价中内化了的政治制度,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政治体系或稳定地有效运行或发生变异甚至动荡的深层原因。政治稳定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一致的,只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求得政治稳定。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取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周红 《人大研究》2000,(8):23-25
一、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与专制体制的比较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这一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政治现代化的共同要求。而民主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提供法定机会可定期更换施政官员的政治制度 ,它还能够提供一种社会机制从而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对担任政治职位者的选择来影响重大决策。民主政治可以及时、充分表达民意 ,可以让公民通过选举程序来更改执政者 ,以使政府政策有利于大多数民众的需要。民主政治还通过宪法规定允许结社、集会、游行等合法手段来宣泄不满 ,使社会中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得到缓慢的释放。所…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正在产生革命性影响,它正以巨大能量冲击传统的政治秩序,重塑公众与政府间关系,既给政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政治秩序的稳定构成巨大挑战.互联网对于政治稳定而言犹如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是稳定基因,预防和缓解政治冲突,起到"缓冲器"的功能;也可能是不稳定因素,孕育和激化政治冲突,"催化"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