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观察》2021,(1):1-25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全球观和外交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以其全球秩序观与全球治理观为研究重点,从国际身份、国际互动等角度分析其全球秩序观的变迁规律,从国际治理原则、国际制度观等四个变量研究其全球治理观的变迁规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大为划分时期的主要节点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全球秩序观与全球治理观变迁的经验内容。与此同时,作者还从党情、国情、世情相结合的角度以及国际正义观、国际制度观等方面来总结影响其全球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全球观现在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认为中国共产党针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不断完善其全球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要坚持三大"平衡"原则,即区域秩序观与全球秩序观相平衡、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相平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平衡。  相似文献   

2.
韩国对海权概念的表述和对海权概念内涵的认识历程独具特色。韩国将海权译为"海洋力",也存在着将海权概念内涵要素从传统的"海军力""海运力"扩展至"海军力""海运力""水产力""海洋开发力""海洋环境保护力""海洋治理力"等等的趋势,表明韩国海权观从传统海权观向综合海权观的过渡。韩国海权观凸显了对"力"的谋求。随着韩国海洋实力由弱转强,韩国海权观经历了从海洋弱小国家的海权观到谋求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权观的逻辑转换。目前,韩国海权观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发表了叶青先生《试析当代伊斯兰圣战观》。该文明确提出:伊斯兰教“并不存在”“统一的圣战观”。①本文则认为:伊斯兰教追求和平但不回避战争,不应否认“统一的”伊斯兰“圣战”观的存在。伊斯兰“圣战”观具有一般“圣战”观的根本特征:以“战”为实,以“圣”为名,强调战争的自卫性,在战争目的的神圣性下强调战争手段的道德性。伊斯兰教的“圣战”观可能被极端化,而且根源就在于伊斯兰教自身。但是,这种极端化的“圣战”观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呼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教育也只有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性质时,才能对当代知识经济起引导作用。为此,在知识经济形成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包括大教育观、主体学生观、素质目的观、整合课程观、过程教学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自由观,有“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之分。“理性自由观”从主体认识论出发,建构了以“理性”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康德、黑格尔。“意志自由观”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建构了以“意志”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叔本华、尼采。别尔嘉耶夫从人格主义出发,建构了以“个性自由”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别尔嘉耶夫的“个性自由”,与“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有认识取向与伦理取向、单一性与完整性、服从与创造、抽象与具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神灵观 (即上帝观 )是宗教哲学的核心要素。神是什么 ?神的属性、本质、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如何 ?这是宗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甘地的宗教哲学就是围绕神灵观进行构筑的 ,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 ,独具特色 ,别具一格 ,富于很强的包容性。甘地的神灵观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或者说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李珉 《南亚研究季刊》2005,(2):81-84,110
万物有情观是在“轮回观”、“万物有生观”、“万物有灵观”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决定了印度古典美学中“物感”的自然审美观及表现方法;它对情味论的产生和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德懋作为秉承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儒士 ,在四民观、治生观即诚信的商道德等方面与明清实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在此基础之上 ,他确立了自己的制欲观及“完全不败”的经营理念 ,其经济伦理与齐家论的特点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欧盟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欧盟的区域观出现显著变化。欧盟区域观的变化,与欧盟内外环境变动密切相关,实为欧盟主动或被动应对内外大变局的一个侧面,塑造着未来欧盟乃至世界其他区域的秩序。欧盟区域观的一体两翼是区域一体化和区域间合作的双重逻辑,基于“欧洲中心主义”与其他区域打交道。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加速欧盟区域观的变化,并带来构建区域秩序的路径和方式的调整,具体体现为欧盟区域观在区域一体化逻辑和区域间合作逻辑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工具手段之间的此消彼长。在欧亚区域,欧盟的区域观尤其是区域秩序构建路径面临的冲击最为剧烈。欧亚区域正发展为一个权力博弈和理念交融并存的秩序空间,并呈现出一体化与碎片化、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复杂态势。未来,欧盟的区域观在欧亚秩序的构建过程中将不断评估并校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和而不同和互利共赢,倡导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合观发轫于中国和平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之际,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不仅指导着中国外交,也逐渐成为引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合观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国外交的主流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倡导的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新形势下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的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合观。和合观念由来已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内涵,目前对和合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探讨了冷战后印度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的认知,指出追求"大国地位"始终是印度对外战略观的目标,分析了印度对外战略观的本质特征及发展态势,并从全球和地区层面重点评估了印度对外战略观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深受阿拉伯传统历史观和纳赛尔民族英雄观的影响,具有激进和多变的特征.在近40年的执政生涯中,卡扎菲崇尚纳赛尔的英雄观,时常挑战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和美国霸权主义,他相信阿拉伯民族统一拥有厚实的民众基础,执着地在阿拉伯和非洲宣传并践行他的"统一思想与理论".在国际政治格局和地区形势多变的环境里,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屡遭挫折."9.11"事件后,卡扎菲在反思自己的政治观时.积极改善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但是,欧美的回报并没有像利比亚所期盼的那样,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再次遭遇严峻现实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中欧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对华评价、信息来源、议题设置以及对双边关系的态度等进行指标分析发现,当前中欧四国媒体的中国观非常复杂:政治和社会文化议题呈现出明显的负面态度;经济上兼具正负两方面态度;在中美矛盾冲突日益激烈背景下,中欧国家媒体并没有出现“站队美国”的倾向;在科技领域,承认中国在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进步和领先地位。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本国会产生何种作用。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形成是其各自国家利益、历史经验、价值观、舆情民意等多种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议程设置论”角度探讨了中欧媒体中国观的呈现方式以及中欧媒体中国观的代表性问题,即媒体是反映本国精英的中国观还是大众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印尼中国观的演变对中国和印尼的双边关系乃至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以来,印尼的中国观从负面向正面方向演变。这种演变与印尼自身的民主改革、中国国力的提升与中国和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密切相关。未来印尼的中国观将受到投资因素、跨国人口流动因素和美国因素等影响。而密切政治对话、强化社会人文交流和有序引导中国企业的投资将是保证未来印尼的中国观正向走向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5.
普京的国际政治观与俄罗斯国际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战略的决策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的国际政治观。而不同的决策者因为其国际政治观的差别 ,对同样的存在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 ,并最终形成截然不同的政策倾向。普京的国际政治观对俄罗斯国际战略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罗斯“主动融入”战略与“全方位多元外交”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一方面突出反映了俄罗斯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普京务实的国际政治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王星星 《和平与发展》2023,(6):134-153+158-159
韩国的“中国观”具体表现在其民族历史观、政治安全观、经济发展观、地缘政治观等层面。从韩国“中国观”嬗变的历史轨迹看,“事大主义”和“中国典范”是两大基本逻辑。其历史流变在认知维度上表现为“中共观”与“中国观”经历统一期、清晰期、模糊期的演变,在横向维度上体现为经贸发展、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人文领域交错形成“远华”“近华”的二元对立变化,在纵向维度上呈现出从敌对到友好、再到有可能走向疏离的历史变迁。韩国“中国观”的建构与嬗变受其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经济架构、国内与国际定位、社会民意与舆情塑造以及中韩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为有效塑造韩国积极的“中国观”,中国应推动双方共同在政治安全领域建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在经贸领域建立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在民族文化领域挖掘两国共有文化意涵、打造共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国际关系理论来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洞悉中国所面对的新的国际战略问题,从分析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出发,阐述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秩序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观、国家发展观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董磊 《国际资料信息》2009,(12):34-36,40
各国国家领导人通常是本国对外战略的最主要决策者,而对外战略决策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的国际政治观。所谓“国际政治观”,是指由国家领导人或决策者对国际政治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构成的整体性思维体系。不同的决策者因其国际政治观的差别,对同样的存在往往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并最终形成不同的政策倾向。领导人或决策者的国际政治观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素紧密相连,并因个人生长环境、教育背景、政治经历等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犹太教理念与巴勒斯坦地域争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犹太教与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相互依存 ,犹太教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宗教理念的与众不同。“上帝造民观”、“应许之地观”、“契约观”等宗教理念 ,其中特别是“应许之地”观 ,千百年来不但影响着犹太民族的思维方式 ,而且为流散中的犹太人返乡复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即是犹太教理念的具体体现。正是对巴勒斯坦的这种特殊的宗教情结 ,使犹太复国主义者将巴勒斯坦作为复国地点的选择对象。以色列建国后 ,犹太教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对阿以冲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尹锡南 《东南亚》2015,(1):73-79,109,110
近代以来,印度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真实。1959年前后,印度人的中国观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变,近年来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变。印度人的中国观,主色调从近代的朦胧与美好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认知,变化是显著的。印度人中国观的变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前中印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或"认知失衡"等严峻问题,双方应以加强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方式,消除相互认知中的各种误区,培育新型的中印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