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波 《前线》2023,(12):120-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庆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大力开展改革创新,一体推进制度建设、保护治理、“两山”转化、生态惠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最美冬奥城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相似文献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解读,又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生态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思想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内在价值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践归宿,以有机整体的视域把人和自然置于互生互惠的生命共同体,从共同性、整体性及伦理性达到人与自然关系融合的生态境界,影响着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实现“两山”高质量转化。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从转化支撑、转化基础、转化通道、转化优势、转化保障五个方面着手,树立生态价值观、发展生态经济、引聚经济发展要素、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监督和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孕育进行探讨能够深刻阐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重要孕育和实践地,1985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稳步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林业协调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省”建设等生态建设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在这期间已初具雏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创新思想开始应用于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开始呼之欲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福建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的生态实践和探索较好地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1):39-40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剖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思想渊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实践观两个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两山"理念揭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最终落脚点。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系统解读和诠释"两山"理念的四重理论贡献,最后提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深化探索"两山"理念实践、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规律和对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了伦理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割裂还是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西方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四个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向度,其核心是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关系与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共同体”形成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不仅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和理论创新,而且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总结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内容、核心、方法论原则和当代价值。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于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从生成逻辑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党的历届领导人生态观的理论积淀以及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滋养,立足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从结构逻辑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六大原则、力量源泉进行了深刻回答;从价值逻辑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人生态观的发展,又推进了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文明范式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应对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态问题这一时代考题时提交的中国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破解作为生态哲学的时代之“问”,追寻天人合一的时代之“美”,澄清义利关系的时代之“辨”,创设生态空间治理的时代之“规”,开创生态难题的时代之“治”,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而且为推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战争年代被誉为"四野一只虎"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因作战果敢,行动神速,被敌人惧称为"旋风部队".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主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9.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两个文明”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铺垫,“三个建设”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雏形,“三个代表”则是“两个文明”和“三个建设”的完善和成熟表述。从“两个文明”到“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承前启后、补充完善、发展创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